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偈语是什么意思(原来)

佛教是偈语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2500多年的什意思原历史。传入我国后,偈语深深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什意思原发展。

历史上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偈语各种佛教经典先后被翻译成汉语,什意思原这些经典有很多词语和意义都非常优美,偈语这其中既有深奥的什意思原佛教义理,其本身也是偈语美的典范。

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的什意思原文化,一个明确的偈语体现就是语言。出自于佛经的什意思原各种观念或保留原意,或被赋予另外意义,偈语甚至有完全不同的什意思原含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拉萨大昭寺释迦摩尼佛等身像

佛教中最核心的偈语内容是超越世间的智慧,圣者与普通人的不同体现在智慧境界的不同。普通人又可以身心的系统训练成为圣者,佛教的这个特点与其他宗教有显著不同,对人们充满极大的吸引力。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达中有很多与智慧境界方面的表达有关,不少活泼的表达来自于禅宗。

这里,根据赵朴初老先生编辑的《俗语佛源》,整理了一些有趣的例子。

来源于佛教的表达中,很多都是四字的,不少已经成为成语。

不可思议

常用意:用来表达难以理解和想象。

佛教认为,经过修行显现出来的境界是超越于理性、意识和思维的。思和议多半是语言和意识的领域,而修行得到的体验是在此之上的层面,所以说不可思议。

《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光孝禅师临终时只说了“不可思议”四个字,便合掌而逝。

《仁王经》说三种“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

心心相印

常用意:用来指爱人之间彼此默契。

佛教认为,人通过修行,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境界与更本质的智慧层面一致,这种一致称之为“心心相印”。

《黄檗传心法要》:“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六祖坛经》:“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本来面目

常用意:用来表达事物的真相,多半是在历经努力方才认识到的真实情况。

佛教用来指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相。

《六祖坛经》: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想入非非

常用意:人们用来表达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很多时候指“色色”的想象。

来自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轮回可以包含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

《楞严经》卷九:“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五体投地

常用意:用来表达非常佩服。

佛教中,这是一种表达尊敬的最高礼拜方式,起源于古代印度。身体的五个部分贴在地面上,表达对年长者或者尊贵者最恭敬的态度。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头。

《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

现在在藏传佛教的信徒当中仍然具有此礼拜方式。

头头是道

常用意:人们用来表示个体表达思维流畅、逻辑性强,没有任何错误。

佛教中讲个体的智慧与终极的智慧本体相应后,所作所为都处在智慧的境界当中。

《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

醍醐灌顶

常用意:比喻除却疑虑,忽然间明白之前不理解的难题。

在佛教中,与牛奶有关,“醍醐”是从牛奶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

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一尘不染

常用意:十分清洁。

佛教中“尘”即“尘境”,包括眼所对的色、鼻所对的香、耳所对的声、舌所对的味等,即色、香、声、味、触、法,统称“六尘”。“六根”与“六尘”相对接触,会引发许多迷妄与烦恼,佛家称为“尘劳”。

《普曜经·论降神品》云:“闻大法声,消除一切尘欲之难。”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染,即为“一尘不染”。

自作自受

常用意:人们一般表达自己做了坏事,承担了坏的结果。

佛教中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因有果,无论大小,善恶的动机都会引发结果,这是宇宙间非常简单而深刻的规律。

《妙法圣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

《楞严经》:“自妄所招,还自来受。”

在劫难逃

人们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有迷信的色彩。

劫是佛教中一个非常宏大的时间概念。一大劫中包括“成住坏空”四劫,反映世界经历一次自形成至毁灭的大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周而复始的。

在相对稳定的“住劫”中,有饥馑,疾疫和刀兵这“小三灾”;在世界迅速崩溃的“坏劫”中,有火、水、风这“大三灾”。“劫”原表示宏观的时间。“劫”中有这些注定的灾难,因此“劫”有劫难、灾难之意。

唯我独尊

常用意:人们指妄自尊大。

佛教中,相传释迦牟尼是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释迦太子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经上关于释迦太子诞生的传说。这里所说的“我”,不能误解为生死轮回中的“妄我”,而是指无所不在、彻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同“佛性”、“真常”的意义是近似的。

《五灯会元》:“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师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犹说唯佛独尊,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

除了四字的成语之外,也有不少两个字的词语,这里举两个例子。

无常

常用意:人们通常以无常特指死亡。

在佛教中,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忽生忽灭,迁流不住。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称为“刹那无常”;从相对持续的角度来看,称为“相续无常”。

佛家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变易法”,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毁,有合必有离……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毁灭一切,称为无常火;无常吞噬一切,称为无常狼。人身易老易死,亦不免无常。

《无常经》谓:“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涅槃经》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涅槃经·寿命品》说:“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瀑水、幻炎。”

刹那

常用意: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佛教用来表达事物迅速变化。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

《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佛法中提到无常和刹那,经常用闪电做比喻。

参考资料:《俗语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