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紫字五行属什么(从)

“暮山紫”一词,紫字充满着诗意的行属色彩,最早出现在初唐诗人王勃的紫字《滕王阁序》中: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行属

诗人登高远眺,紫字山间夕照,行属烟雾缭绕,紫字凝结出一层朦胧的行属薄紫色。王勃称之“暮山紫”,紫字它既是行属一种变化的色彩,也是紫字诗意的想象。

古人沿用“暮山紫”的行属诗句确实不少,如“台倾属新葺,紫字天远暮山紫”(宋代李壁《登拟岘台诗》);“夕阳挂树暮山紫,行属行行到此欲脱屣”(宋代白玉蟾《道过成蹊菴偶成旧风一篇》);“碧涧潺潺暮山紫,紫字闭关危坐心如水”(宋代李吕《七咏韵》);“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明代夏完淳《细林野哭》)等等。

还有一种建兰,被称为“暮山紫”。它生长在树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具有较高的园艺和草药价值。

诗人赋予紫色无穷的诗意

对传统紫色的描写,文人诗句中还有如下的描绘,如苏轼写到:

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食荔支》)

这里形容荔枝熟透的颜色。宋人黄庭坚写到:

茙葵烂紫终陋,檐卜嫣黄亦香。(《初秋闲记园池草木》)

这里形容植物蜀葵。清人汪琬《送田髴渊南归》中的诗句:

杨梅烂紫登盘美,蒪菜微轻上箸空。

描写杨梅熟透的色彩。“烂紫”有紫的过头之意,描绘植物的花、果熟透的深紫色。

紫与红两种颜色在古人的诗句中经常连用。如宋人秦观《春日》写到:

风驱白雨洗园林,蔽地飞花一寸深。

狂紫浪红俱已矣,老春虽在亦何心。

这里“狂紫浪红”的逝去,代表着春天即将结束。“浪红狂紫”和“冶紫妖红”都是指花开盛之时,最烂漫的紫色。宋人艾性夫《玄都韩植兰楚香》写到:

春风九畹花绕屋,冶紫妖红失颜色。

又如与“烂紫”、“狂紫”颜色不同的“嫩紫”,指浅淡的紫色,给人娇嫩之感。如宋人张耒《寓寺八首》中的诗句:

江城梅子春时节,嫩紫妖红扫地无。

修竹满山连草色,却烦林鸟劝提壶。

“轻紫”指明亮清爽的紫色,有诗句形容杜鹃花,“嫩红轻紫仙姿贵,合是山中寂寞开。”(宋人刘敞《杜鹃花》)杜鹃花明亮的紫红色与牡丹、芍药浓艳的紫色不同。

“酽紫”指紫色浓艳,用来形容花色,尤其是牡丹花花色较重的品类。如杨万里诗中描写牡丹“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谢张功父送牡丹》),“雪白猩红相映带,娇黄酽紫更敷腴”(《宿新丰坊咏瓶中牡丹因怀故园》)有形容洛阳牡丹的诗句“娇红腻紫炫晴芳,好本传来自洛阳”(元肇《牡丹》)这里“腻紫”表达诗人对洛阳牡丹色彩有娇媚之感。

诗句中的“烂紫”、“狂紫”,描写植物花、果熟透后的深紫色;还有“嫩紫”、“轻紫”,描写浅淡清爽的浅紫色;还有“酽紫”,描写浓艳含有娇媚之感的紫色,等等。诗人们用诗笔描绘万紫千红的春意盎然,感慨青春岁月的流逝,赋予紫色“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

紫色在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汉文化中把青、黄、赤、白、黑 五色确定为“正色”,把其他颜色视为“间色”。紫为蓝和红合成的色彩,并非正色之一。清代《绣谱》写到:“红极而紫”,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认为紫是红的极色,又称“紫红”。

紫色虽为“间色”,但其色彩感官强烈,在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儒家、道家等不同思想观念下,紫色所象征的意义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代表着极为崇高、高贵之色,另一方面受到伦理的压抑和排斥。据《论语·阳货》中记载: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意思是紫夺了朱色的地位,是可恶的。紫色在这里是被儒家伦理正统观念抑制的。

紫色并非五行正色之一,但也是很尊贵的象征。在帝王之中也有好穿紫色服装的皇帝,如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袍服,结果全国上下都穿紫,这样使得紫色纺织品价格猛涨。后来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开始禁紫。

东汉以后紫色的流行还与道教有很大的联系。道教中紫色是高贵和祥瑞的代表,有紫气东来一说。关于“紫气东来”的典故,也是源于老子。

相传周昭王时,老子辞官归隐东方。后来因为要去开化西域,就在昭王二十三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西去。这时,善观天文的关令尹喜看见空中有紫气自东而 来,料知将有圣人过关。他便叮嘱门吏认真把好函谷关。不多时果真见到一老翁乘青牛来到函谷关,门吏立即报告尹喜。尹喜知道老子此次西去,以后就很难与他相见,便借此机会特意来向老子求道。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留下五千真言,即后人传诵的《道德经》。

诗人杜甫用“紫气东来”的典故,表达着祥瑞和美好的希冀。他在《秋兴》诗中写到: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还在《 长生殿·舞盘 》诗中写到:

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

在中国民间风俗春节时,“紫气东来”这四字常常作为春联横额,贴于门上,期盼日后生活吉祥如意。

紫色被唐、宋朝推崇道教的执政者所尊崇

唐代由于推崇道教,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紫衣,皇帝的衣服上也会使用紫色,可见紫色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象征地位。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

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五品以上服用朱,五等以上亲王及五品以上母妻,服紫衣。

《长安十二时辰》贺知章剧照

官服品色制度自唐代正式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五代、宋等朝代广泛借鉴、吸收。宋初规定三品以上公卿,服用紫色。宋神宗时,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宋史·舆服四》)。

宋代历史剧《清平乐》剧照

紫色的尊崇,源于老子道家及被唐、宋朝推崇道教的执政者所尊崇;紫色受抑制,则源于儒家思想将紫色视为恶的象征,在汉代、明代,紫色则在朝服中几不可见。总之,紫色象征地位的沉浮,可观察古代社会思潮的转移和变化。

写在最后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追求色彩的多元化与潮流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色彩体系和标准。2022年跨年夜,我听了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郭浩整理中国传统色的故事,甚为钦佩。诚如罗胖所言:“自然还是那个自然,色彩无非就是波长的变化,哪个文明定义了它,哪个文明就拥有了它。”

每当日暮时分,我们在行色匆匆中,能为无限好的夕阳、晚霞停留稍许,甚至有机会登高眺远,在烟霞明灭,水天一色中,欣赏充满诗意的“暮山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那么,属于中国文明的色彩,就会一直传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