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金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记载)

夏朝文字——夏篆

夏篆

尽管从目前的金文考古发掘来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文字资料。但是中国最早字记载种种历史迹象都表明,夏朝的古代文字是存在的,且大部分的金文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夏篆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文字形式存在。任何事物的中国最早字记载发展都需要过程,而文字的古代发展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金文出现绝不是从天而降,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文字过程,所以说在上商前的中国最早字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样的古代事实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看能说明夏朝有文字使用的金文一些证据。考古学家发现一些龙山时代的文字陶器符号,这些符号具有明显的中国最早字记载文字特征,有的还被释读。而龙山时代从时间上来看正处在夏朝之前,既然如此,那么与其紧相连接的夏朝肯定也会有文字得使用,且应该要比龙山时代的陶符文字更为发展和进步。还有一点,在已经被发现的一些夏代考古材料中,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同样也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而且值得一谈的是,这些"刻画符号"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字。通过上述两点证据足以表明,夏朝确有文字的发明使用,而并不是凿空之谈。

四目灵光的造字圣人仓颉

我们都知道仓颉造字的故事,这一点,在后世历朝书籍中大都有记载,如《吕氏春秋》、《韩非子》,以及后来的《淮南子》、《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这样看来,仓颉造字是无庸置疑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仓颉早在五千年前,不仅造了字,还整理推广了文字,流传至今的[仓颉书],就是黄帝时代有文字的一个最好证明。事实上,关于夏朝有文字的记载,从史书上同样可以找到。在[淮南子。汜论训]中这样记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在[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从[夏禹书]、[禹王碑]中我们可以得知是夏朝官方文字就是是夏篆。

从夏篆帖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夏篆字体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而甲骨文则显得很原始、很落后,异体字很多,这正是民间俗体字的特点。文字和人一样,不进则退。不常使用,或很少使用,文字就会落伍,就会退化。尽管商朝有国六百余年,但在前三百多年里,商朝各王一直在东拼西杀,处于经常迁都的状态,商民族人较少,又是以游牧为生,无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夏朝文字的荒废。盘庚迁殷后,由于占卜的兴盛,这才让夏朝的民间俗体字派上了用场,将占卜过程及结果,用夏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才有了甲骨文。这足以说明,夏篆字不仅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而且要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商朝文字——甲骨文

商王武丁时期的卜骨

到了商代,关于文字资料的记载就有许多了,整个商朝出现的文字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其中以晚商的甲骨文为出名,也因此商代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

事实上,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很重要的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墟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商朝甲骨文中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这四种文字。

甲骨文十二生肖

象形字是把具体事物经过省易画出来的,例如:(犬)、(豕)之类,是象动物的躯体;(木)、(禾)之类,是象植物的枝干;⊙(日)、(月)之类,是取于天象;(土)、(田)之类,是取于地理;(人)、(女)之类,是象人形;(戈)、(鼎)、(塘)之类,是描绘武器、用具和建筑等。

会意字实际上也一是"象意"字的一种,例如(既),右边的人把头调过去,表示已经吃罢了饭,所以"既"有"已经"的意思。

形声字是拼凑几个象形字、会意字而构成把一种字作"形符"代表意义,把另一种字作"声符"代表声音。例如,(盂)字,下为意,上为音。(祀)字,左为意,右为音。

假借字是借用象形字的声,来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动作的符号。例如,羽毛的"羽"借为"翌"(即明天)而字形仍作"羽";凤凰的"凤"借为"风",字形仍作"凤"。

殷墟博物馆内展出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除了极少数的大字是先用毛笔写好再用刀刻外,一般的都是用专门的青铜刀直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由于这些材料都是比较坚硬的,刻起来往往是直线条,所以绝大多数字形就成为方块形或长方形。而且这种独特民族文化艺术,一直保存流传到今天。

西周文字——金文

西周铭文

到周朝,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就更为成熟了。周王朝中央有一套文字体系,分封的各国在这套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文字,所以各国文字有很多的地方相似和相通的地方。

西周文字以金文为代表。金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可追溯至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西周金文(钟鼎文)

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的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近数十年间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铜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这说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世传周太史籀作大篆,经过长期流传下来的籀文,在书法上与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处,但在当时是一般比较通行的文字,与铭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金文的内容是有关于当时的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金文中的代表作是周宣文铸成的《毛公鼎》中的铭,其铭文共计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此外,《大孟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西周毛公鼎

我们从夏、商、周文字发展演变的整体过程来看,这三代文字可以说是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无论是古代的历史研究者,还是今天的学者们,都喜欢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有着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