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二百五的来历(民间俗语“二百五”传世)

1.出自《左传》的二百五“二五耦”。春秋时,晋献公侍妾骊姬串通梁王和东关王二人,想谋害太子申及献公的历民其他孩子,便于替自己儿子奚齐夺得君位。时人称作“二五耦”。间俗“耦”的语传本意是二人并肩而耕,这里指朋比为奸的意思。之后,梁王、二百五东关王恃宠弄权拥兵作乱,结果梁王自尽,历民东关王被害,骊姬也投水而亡,“二王”均不得善终。间俗之后,“二百五”便演变成贬词了。语传

2.源于一句民谚的二百五讹传。大概距今2000年前有这样一句民谚:“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历民”在先秦文学中屡有出现。间俗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语传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身有二把五指,却不承认共有十指,来形容越王勾践的幼稚。只是二百五时间太久了,传来传去,传到如今,就逐渐把“二把五”讹传成了“二百五”,进而讥笑那类过于片面看问题或者不太聪明得人。

3.“二百五”这一由数字组成的历民俗语,最早缘起于一则故事,至陕西地方仍有流传。相传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间俗苏秦被人刺杀了。齐王很气愤,要为苏秦复仇,可一时又难缉凶犯。因此想到奇招—让人将苏秦的头颅悬在城门,书通告:苏秦是个大内奸,谋刺者乃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通告一出,就有四条男人宣称:“我等杀了大奸苏秦!”齐王诘问有何凭证?”各人都编了一套原因,急于领赏。齐王说:“真勇士也!千两黄金大家如何分?”众答:“算过了,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去斩了!”此后,民间始有俗语“二百五”传世。

扩展阅读

二百五的来历: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