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七国象棋

七国象棋,国象棋亦称七国象戏。国象棋是国象棋中国象棋变体的一种。下棋时利用围棋盘,国象棋模拟中国的国象棋战国七雄,由七人对局。国象棋七国象棋据传是国象棋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进行改革而设计成的,并流传到朝鲜和日本,国象棋是国象棋德川家治喜欢的棋类。

中文名:七国象棋

来源:中国象棋变体的国象棋一种

简称:七国棋

首创:宋司马光

起源

现代象棋的制式是二人进行游戏,棋盘纵9路横10路,国象棋中央有河界,国象棋进行游戏的国象棋双方各有16枚棋子,共32枚棋子。国象棋而北宋时的国象棋七国象棋与广象戏这两种在当时影响较大的象棋与现代象棋有着较大的差异。

司马光所创制的七国象棋,是当时对象棋最大胆的改进。司马光被我们所熟知,是因为他编著了《资治通鉴》这部众所周知的史书,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对象棋还起过一定的改进作用。司马光打破了传统的二人游戏模式,将二入象棋改进成为七入象棋,称为“七国象棋”。在七国象棋中,司马光将象棋与历史进行结合,把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典故带入了当时的象棋棋谱中。[1]

七国象棋,亦称七国象戏简称七国棋。是中国象棋变体的一种,宋司马光首创。明正德八年沈津《欣赏编》刊本几十集,“辛集”有《古局象棋图》,署宋司马光撰。陶宗仪《说郡》收入时也署司马光.后收入《丛书集成》。

布局

七围棋取战国时期七国之名布局,棋盘正A—1纵横各19路.分东南西北四力.中央为“周”,象征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仁园分布四方,秦居西方.韩楚居南方,魏齐居东方.姬赵居北力j七同均持不同颜色的棋子,分别为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川、魏绿、赵紫。棋盘为纵横各19条直线垂直相交而成(和围棋盘一样,但大一些)。棋子置于纵横线的交叉点上。

棋子为119个,其中七名游戏者每人拥有17个,代表战国的一方势力。

将1个,偏、裨、炮、弓、弩、行人各1个。刀2个,剑、骑各4个。

开始

全局设棋子120粒.周一十,(棋盘正中央另置一枚棋子“周”(黄色,亦有将周字直接印在棋盘上而不用棋子的),代表周天子,不属于任何玩家,任何棋子亦不能进入该点,只能越过(如炮)或绕过,以体现诸侯尊重周天子。)始终不动。每同17子.分别为:将一、偏一、稗一、行人‘、炮一、弓一、努一、刀一、剑四、骑四。“将”象征各国召主,标有国名。各子的步法有明确规定:“将”皇行斜行元远近,可不受限制地出动料代桐[1]。育行无边近;“稗”料行无远近;“行人,直斜行无远近,但不能“役敌”,“敌亦不能役。

每方的17枚棋子从盘边向中央按照7-5-3-1-1的数量呈三角形摆放。“将”摆在己方底边中央。

初始布局

行棋次序

游戏者分别持有秦、楚、韩、齐、魏、赵、燕的棋子,每回合走一步。行棋顺序为从秦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为韩、楚、魏、齐、燕、赵。

吃子和胜负

吃子方式和中国象棋相同。走一着棋时,如果己方棋子能够走到的位置有对方棋子存在,就可把对棋子取出盘外而占领该位置。同一个位置上不能有超过1个棋子。

炮和中国象棋的炮一样,吃子方法不同于其走法。后述。

游戏者须妥善保存己方吃子以便计算胜负。

“周”和每个玩家都有的“行人”(后述)既不能吃子也不能被吃

败北条件:将(写有国名的棋子)被杀该国告负,所余子力由战胜国指挥。或者将虽在,棋子被另一国吃掉十个,则该国亦告负。移去该国的将,战胜国指挥其剩余子力。

胜利条件:一个国家,如果灭掉两国或吃掉30个他国棋子,便获胜(称霸),游戏至此结束。

三至六人对战七国象棋一般由七人对局。如果人数不足,亦可3-6人对局。多出的国家和其中某(些)国家结成同盟,所谓合纵连横

6人对局时,秦可以和除楚以外的任一国家联盟,即一人控制两国的棋子。

5人对局时,除秦外,楚亦和任一国家联盟。

4人对局时,秦、楚、齐分别和另一国家联盟。

3人对局时,秦再和剩余的一国联盟,形成3-2-2对峙。

参考资料

1.象棋的前身,七国象棋的起源与规则介绍·游戏茶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