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可塑性是什么意思(如何激发孩子的大脑)

VUCA时代,可塑教育领域什么在变,意思什么不变?

2019年10月17-18日,何激一场由世外教育集团主办,发孩上缘(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可塑2019教育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功举办。围绕“变与不变”的意思主题,来自海内外家庭教育的何激引领者深入探讨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趋势、发展理论和现实路径。发孩

大脑科学能够对我们的可塑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启发?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洪兰从脑科学专业领域带来全新解读,为家庭教育献策。意思

启示一:“不要以暴躁的何激方式来管教孩子。”

许多人都知道,发孩家长的可塑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模式。那么从“脑科学”的意思角度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洪教授举例:在对于猫单个神经元的研究中发现,8个月大的何激猫神经突触极为发达,而老年的猫同样的神经元突触数量却寥寥无几。这一点充分说明: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创造能力在逐渐消亡,思维模式逐渐被经验代替。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不听话、学不会,作为家长,是否应该以暴躁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呢?

洪教授说,当我们散发出暴躁的负面情绪,孩子的大脑就会以家长的情绪为经验。今天父母怎样对待孩子,明天他的行为模式就是怎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据调查显示,三岁时每个月被打过一次以上的孩子,五岁时打人的几率会是没有被打过的孩子的两倍以上。

人是过去经验的总和。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家长的行为模式足以构成孩子的“经验”,刺激着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形成固定路径,从而在他们一生中造成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洪所长告诉现场,“教不会可以换个方式去教,因为大脑具有‘可塑性’,只要我们不否定孩子的情感,就一直有希望、一定有办法。”

启示二:“不要害怕孩子犯错。”

孩子生下来就有神经元,所以小时候孩子的经验很重要。

洪教授谈到她在芬兰的幼儿园的一次经历:一个三岁的孩子要起床和小伙伴们去打雪球,好不容易把衣服穿起来了,却穿反了,这时候怎么办呢?

如果是国内的教师或者家长,一定会让孩子脱下来重新穿,但是芬兰的老师却坚决不允许。老师说,“你叫他脱,他一定很受挫折,他就会哭,下次就不自己穿了”。

果不其然,孩子第一天穿错,第二天穿错,第三天就不会穿错了。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会比较快,而且这个学习一旦学会了,就是一辈子的成长。而如果当孩子好不容易做了一件事,你却否定他或让他重新做,其实是在扼杀他动手的意愿。

洪教授还分享了一个身边的小故事,现在的家长总是习惯给孩子喂饭,怕孩子吃得满脸都是,而她的一个朋友却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吃。吃到脸上没有关系,吃完了,去浴室把脸洗干净,然后把狗放进来,把地上吃干净。

这是一个幽默的做法,也是一个智慧的做法。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就像“习”这个字繁体字的构成,是一个“羽毛”的“羽”加上“日”,连起来看,“习”的意思其实是“反复地多次飞翔”。

启示三:“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另外,洪教授还特别强调,对于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安全感一定要被满足。

有个很好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用猴子做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同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个小猴子一出生,就跟它的母亲分开,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绒布的妈妈。令人意外的是,这只小猴子所有的时间都黏在它的绒布妈妈身上,当我们把这个妈妈拿走,给它很多新奇的玩具,它都不要,而是两个手抱着头躲在墙角。

两个手抱着头是极端没有安全感的象征,而缩在墙角是因为后面没有人来。可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猴子和孩子,其实都很可怜。

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没有人爱,被拒绝是他们最害怕的地狱。

由此,洪教授认为,为人父母的,应该尽所能地为孩子制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孩子眼睛看到的是生长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母语,才能在安全感中成长,才会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了解大脑,就是为了用好它,激发它,让它有更大的潜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用积极的眼光欣赏它,给它建设正向循环,这便是洪老师分享的核心,是教育的作用,也是这场高峰论坛想要传递给每一位家长的启示之一:对你的孩子,再塑他的大脑,激发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