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宝字五行属什么(毛天哲)

征虏将军毛宝火葬石函真伪辨析

文/毛天哲

デッドストック新品·极美品『六朝の美术』

在毛氏族历史上,宝字东晋名将、行属征虏将军毛宝是什毛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人物。西晋末年,天哲河南荥阳阳武人毛宝随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一同渡江南下,宝字因功受封州陵县开国侯,行属功进征虏将军,什毛官至豫州刺史,天哲事迹见于《晋书》。宝字

毛宝之所以重要,行属不光是什毛因为他的子孙中拥旄开国者累叶数人,为中华毛氏族增添了无上的天哲荣耀。而且还在于他是宝字中华江南毛氏、江北毛氏的行属关键承继人。

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什毛"五胡"乘机占据中原,晋元帝司马睿避乱渡江,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江北毛氏主系的毛宝家族亦随同司马皇族南迁。当时,毛宝有子四,即穆之、安之、俊之、继之。毛穆之又有八子,即珍、璩、球、璠、瑾、瑗、玢、瓒。随行的可能还有一批毛宝子侄辈的毛氏同宗,他们一起护驾南渡,殄叛讨逆。过江后,他们或为官或治军,活跃在苏、浙、皖、赣、湘、鄂、川等地域,后子嗣几遍及江南,故史称江南毛氏。

毛宝子嗣中,毛穆之历任扬威将军、颍川太守,都督宁州诸军事、宁州刺史。宝死后嗣爵州陵侯,官至都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领建平太守,镇守巴郡。因平蜀功大,惠及子孙,晋简文帝司马昱封穆之次子球为都乡侯。东晋穆帝升平初,"以桓温封南郡,徙穆之为建安侯";后病卒于巴东军中,墓在安徽当涂县。

毛穆之病死巴蜀后由长子毛珍嗣爵,官至天门太守。子毛球曾任梓潼太守。子毛璠曾任宁州刺史。子毛瑾任西夷校尉,后为使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征虏将军、梁秦二州刺史、略阳武都太守。子毛瑗曾任蜀郡太守,后任辅国将军、宁州刺史。

八兄弟中以毛璩最为知名,淝水之战中负责追逃,把前秦败亡军士搞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将领就是他。毛璩曾任右将军参军、卫将军参军、征虏将军司马,升宁朔将军、淮南太守,不久补调为镇北将军、龙骧将军、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公元405年,焦纵兵变,"遂共害璩及瑗(之前还有瑾),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后朝廷追封毛璩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今衢州),一千五百户,由璩长子弘之嗣爵位。

淝水之战中负责追逃的将领就是毛璩

毛宝次子安之亦有军事才干,累升至抚军参军、魏郡太守、右卫将军,战死西蜀后,东晋朝廷追封其为平都子。毛安之有四子:潭、泰、邃、遁。毛潭嗣封爵位,官至江夏相。毛泰历任太傅从事中郎、后军谘议参军、冠军将军、堂邑太山二郡太守,毛邃为游击将军,毛遁为太傅主簿。

渡江南下的荥阳阳武毛氏毛宝这支,从毛宝、毛穆之至毛璩祖孙三代,位居持节开府之位者四人,余者或为将、或为郡守,各官一方,时人羡称毛氏为"将帅世家",在东晋时只有寻阳周氏(周处家族)可与之媲美。宝之儿孙人才辈出,后代绵延不息,故毛宝被散落到江南的毛氏族人共同奉为江南毛氏一世祖。

历史虽不能假设,但可以推演。自唐宋以来,江北毛氏族渐渐寂灭无闻。而自州陵渡江,宝之子嗣后裔枝蔓江南,百千年后,蔚然为各地之世家大族,如清漾毛氏、贺州毛氏、三衢毛氏、韶山毛氏、奉化毛氏、吉水毛氏、丰山毛氏、绣川毛氏、欧南毛氏、云南永胜毛氏、福清毛氏、龙游毛氏等等,今日中华毛氏几近一大半皆毛宝之裔孙也。追溯本始,皆源自毛宝公过江以保全族群,迨无州陵渡江之荀烈,或无今日江南毛氏存焉。言虽过,亦近史实。

邾城之战_毛宝战死

《清漾毛氏族谱》称宝公后"三叶拥旄,五世死难。"自宝以下,毛氏一族勤恤王家,忠勇国事。功高列显位者益众,而殒其命者亦益众。谱载:毛氏家族自平都(宝次子毛安之)子等见杀于桓元,归乡遇害于蜀,举家歼殁,"遗余之绪,以仕荣为戒。羽飞鳞潜,徘徊丘壑。故历代之久,无复顾望中原以取荣禄。"(见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序》)

自归乡公之后,毛氏"羽飞鳞潜,徘徊丘壑",非不为也,实有为也。毛璩有子四人,二人仕官于外,二人归田于邑,当是兄弟相约谋远之策,迨为子孙繁衍计。千百年来,姓氏灭族者不乏其数,若无州陵过江,璩封归乡,不知今日毛氏将剩有几人。可见,自宝至璩,对我江南毛氏族群薪火传承影响至为巨大。

毛宝 插图

故哲对毛宝公的资料一向非常留意,近日在网上有见"'毛宝画像石柜'辨伪"一文(以下称郑文),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该文收录到其自选集《从考古学到美术史》一书中。仔细读后,感觉郑岩教授认为"毛宝画像石柜"系古董商伪造的结论似乎太过草率了,而目前对"毛宝画像石柜"的研究仅见郑岩教授一人,其他学者未能涉猎,也找不到更多的"毛宝画像石柜"的资料,只能依据郑文所见材料谈点个人的观点。

首先,据文可知,郑岩教授对"毛宝画像石柜"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亦是间接所得。据他说原物亦未曾寓目,所依据的是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编《六朝の美术》一书,及日本大阪府和泉市久保惚纪念美术馆展览目录中所刊登的一些图版和介绍。仅仅依据图版就臆解断定此"石柜"是古董商向壁而造的伪作,似乎太过武断了。

毛宝画像石柜辨伪 一文 作者:郑岩

哲不知"毛宝画像石柜"的命名是否来自日本学者,还是郑岩教授本人所隶定,总感觉这个命名有点不伦不类。据郑文可知,所谓"石柜"中的画像并不是毛宝的画像,怎么能称呼为"毛宝画像石柜"呢?况且,墓葬"石柜"的说法很少见,大都称谓"石函"葬,就是古人将骨灰置于木盒或布袋纳入石函中安葬。

若是来自日本学者的命名那就不足为怪,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有限的。若出自郑岩教授自命名,则有点说不过去了。哲以为,正确的命名应该是"征虏将军毛宝火葬石函"。

在这里,还是要感谢郑岩教授对材料引文比较齐全,使得我们可以对"征虏将军毛宝火葬石函"有个完整的了解。此器为方形盝顶石函(见图一),长宽各35厘米,高有28.5厘米。盝顶正面有铭文曰:

"征虏将军毛府君火葬墓/君讳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咸和三年遣祖封州陵县/开国侯辅国将军功进征虏/将军守邾城石虎战而卒江/祥迁葬于岭阳三里"(见图二)。

毛宝画像石柜 图版一

毛宝画像石柜 图版二

据郑文说"石柜"上还有铭曰:"端端正直世之罕稀/列于名臣无不威仪",不知刻于何处。郑文还说,画像石柜腹外壁正面有阴线刻的画像,其中央为一人正面端坐,两侧各有一人跽拜,跽拜的人物以上有竖刻的铭文四行,可大致读为"帝□□□,其仁□□,其□如□,望之如云"。

郑教授引述后说,有人认为其函腹外壁画像人物是西王母的形象,但他认为"服饰不胡不汉",属于"信笔涂鸦"。他估计"作器者本意在于刻画一位皇帝的形象",认为"人物头上并排下垂的竖线,似是帝王所戴的冕旒"。又以为"画像人物垂腿而坐,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与当时汉民族的席地而居的传统礼俗相背离",故而得出结论是向壁而造的赝品。

帝尧画像石刻

然以哲观之,该画像人物大体画的是帝尧。何以见得?以边上竖刻的铭文四行可推知。虽然,郑文将不能读出字以口代之,但从已知文字可以看出,此四句铭大致语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完整句子极可能如是:"帝尧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望之如云。"

如此看来,所谓"造假"的古董商文史知识水平确实不低,区区四句残缺铭文竟然能瞒过曾经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多年的郑大教授。既然画像人物可以明确,那么郑文以"该人物冠服生拼硬造,不合制度"为由来确证石函为伪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古之帝尧画像本无定规,怎么画法都是见仁见智之事。

帝尧放勋

至于汉人是否会"垂腿而坐",建议郑教授看看《世说新语》之东床坦腹。据史载,大约东汉末年,胡人的"胡床"就传入到中原。《后汉书·五行志》说:"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又《晋书庾亮传》亦载:"庾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可见汉晋时期,胡床、胡坐等大量引入中原,汉人席地而居的礼俗是有改变的。

郑文中虽然认可了铭文关于毛宝的生平与晋书无太大的出入,但还是认为,此铭文找不出毛宝死亡的时间、迁葬的具体时间和寿限不合碑志常规。郑岩教授认为"此铭文虽模仿墓志的行文,但不称'墓志',而自称'火葬墓'。本应为墓中葬具,却变成了墓葬本身,驴唇不对马嘴。"

然哲以为,或许郑岩教授判读有误了。古墓葬"石函"类似今日之骨灰盒,古人将骨灰置于木盒或布袋纳入石函中安葬,称石函为"火葬墓"或是当时人的俗称,何错之有?

王羲之东床坦腹图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云:"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云:"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前。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系之以铭,故又谓之墓志铭。"

严格说来,墓志和墓铭是可以分说的。此石函盝顶正面文字正是墓志的写法。至于墓铭,当是郑教授所称不知刻于何处的"端端正直世之罕稀/列于名臣无不威仪"几句韵文。哲推测它应该是在盝顶背面,以此组合成比较完整的墓志铭文式。

墓志铭的写法不一,本无一定规,亦因材而异耳。如北宋《韩琦墓志铭》刻石重达3吨,墓志长宽各1.53米,志文82行,满行82字,约6000余字,可谓洋洋大观。毛宝火葬石函不过十寸见方,要其完整刻录"毛宝死亡、迁葬的具体时间或是寿限",不也勉为其难乎?

何况此铭字数虽短,但也清楚地叙述了毛宝生平事迹、爵贯里籍,始葬地、迁葬地,因何而卒等信息,符合墓志写法,可算是篇简短精悍的墓志铭。所以郑岩教授以此石函铭文不符合墓志铭的写法来反证"毛宝画像石柜"为伪是站不住脚的。

太宗李世民撰 唐 晋书 一百三十卷

当然,郑岩教授还指出,此"铭文文气不畅,字体乖谬,毫无时代气息",以此证明铭文系后世古董商伪造。哲再三读之,未能体会到其所称"文气不畅"的所在。相反,哲在郑文中倒是注意到郑岩教授引述《晋书毛宝传》时,将咸和八年认定为庾亮北伐之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如其引述:"咸和八年(333年),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领一万精兵守邾城(湖北黄冈)。石虎派兵攻陷邾城,毛宝溺死江中。"事实上,庾亮北伐在咸康五年(339年),毛宝战死正在该年。史书载,庾亮自邾城陷落后就因忧慨而患病,于次年即咸康六年(340年)逝世,享年五十二岁,追赠太尉,谥文康。

《晋书》有载,毛宝是因平乱苏峻之乱而功封州陵县开国侯,千六百户,事在咸和三年(329年)。后"庾亮西镇,请为辅国将军、江夏相、督随义阳二郡,镇上明。又进南中郎。随亮讨郭默。默平,与亮司马王愆期救桓宣于章山,击贼将石遇,破之,进征虏将军。亮谋北伐,上疏解豫州,请以授宝。于是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与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邾城。"

庾亮北伐

古人叙述,以事件纪年的方式居多。可以看出,毛宝自咸和三年封州陵县开国侯,到咸康五年战死,其十年间,多以事件为记时方式阐述,并不能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俱认为在某个时年,这个是常识。不知郑教授的"咸和八年,庾亮北伐,毛宝战死"典出何处。更可笑的是今日百度百科"毛宝"条,竟将宝之卒年定为公元359年2月,亦不知有何依据,长期高挂网上,诚误人子弟尔。

毛宝火葬石函铭文自咸和三年宝封州陵县开国侯起述,至邾城与石虎战而卒,虽略嫌简漏,也自一气呵成,何谈"文气不畅"焉。至于"字体乖谬,毫无时代气息"的指责,也是站不住脚的。郑教授在文中自明确了石函铭文字体为隶书,又称其"字体乖谬",岂不是自相矛盾之说。

从东晋墓志出土实物看,其书体可谓千姿百态。既有平正谨严的隶书,亦见兼杂楷意或篆意的隶书,而且还有略具隶意或行意的楷书。绝大多数书体都是介于楷隶之间的书体,以郑文提供的石函铭文图版观之,正有着东晋时期的刻石书体风格。

另外,郑教授以"汉晋时期并不流行火葬"以及"《晋书》并未记毛宝火葬之事"两点来否定"毛宝画像石柜"的真实性。哲以为,此论据亦是浅薄的,很难站得住脚。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火葬源自佛教的传入而逐渐盛行,而佛教自汉元帝时即传入中国,至两晋时期,盖亦有二百年之久,说"汉晋时期并不流行火葬"恐怕还缺乏实证。

西汉 五风二年 刻石

即使当时火葬没北宋时期那样盛行于民间,这并不能否认自秦汉至于两晋,军中阵亡者火葬亦是常有。1928年山东泰安出土一件石函(石棺),上面刻有铭文,日:"惟五风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司隶校尉卜伊,讨北海,四十战卒上谷,火葬家焉。"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最早的火葬实例。

古代军士将军多戍边,远离故土,又两军对阵,战死者收尸不便,多以火厝,亦必然之势。毛宝阵亡于邾城,欲归葬于秣陵(今南京江宁),火葬迁墓,势必为然,《晋书》不录,但以为常也,何需多费笔墨涂鸦?不能因为史未明记,则否认毛宝有火葬之事。纵观二十四史,有几处笔墨涉及到历史人物是土葬焉还是火葬焉?

哲还注意到,郑教授引述的墓志有可能不够全。从墓志图版看,"...祥迁葬于岭阳三里"这些字体型明显比前面的正文要小。末二句"将军守邾城石虎战而"的后面字看不清,不知道是否如郑教授所引"卒江"二字。即便是,换起一行的"祥"字并不在顶格,难道此处空白?拟或是缺引两三字否?

毛宝画像石柜 图版三

从墓志图版上看,顶格离"祥"字至少有两三字的空缺(见图版三)。此两处关键地方缺乏实物,实在难以考证。从字义上看,大概毛宝战死初葬在黄冈赤壁一带的某地,而迁葬地岭阳应该是东晋时的秣陵某地。

据报道,2008年在南京江宁上坊的梅家山发掘的东晋大墓里发现有"晋太和四年秋毛氏"的手写砖,但在墓室里没有发现棺木,甚至棺钉都没有。专家们初步判断为墓主是女性,应该是毛宝的一、二代亲属。可能早年就被迁墓,与葬在外地的夫君合葬一处。清漾毛氏谱记,始祖毛宝葬秣陵。哲估计南京梅家山一带是毛宝家族的早期墓地,毛宝迁葬墓可能就在这一带。

《晋书》虽未明言毛穆之卒年,但书载:毛璩"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寻遭父忧。"据《晋书·桓豁传》,桓豁于宁康元年(373年)自右将军进号征西将军,太元元年(376年)再进征西大将军,而死于太元二年(377年)。而毛穆之最后活动时间于太元四年(379年),若毛璩于377年任桓豁参军,则"寻遭父忧"是在379年以后也是符合的。

毛穆之葬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毛璩、毛瑾、毛瑗及死难蜀地一并子侄亦俱葬姑孰。则2008年发现的这个墓,墓主极有可能是毛穆之妻,因与夫君合葬姑孰而迁墓。

"晋太和四年秋毛氏"手写砖

总而言之,郑岩教授证伪"毛宝画像石柜"的依据显然是不足的,其引述的墓志有可能不全,两段不同字形的文字是否分写于不同时期,亦尚有怀疑。单凭画像人物造型、石函所刻佛像及边角纹饰来判断真伪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石函墓志只略写毛宝的军职而未提及宝曾任职庐江太守、豫州刺史等官职,可能更看重毛宝的军功。

当然,墓志中的"遣祖"两字哲亦不大能解,不知是否为隶读错误。郑文所谓墓志"文气不畅"可能正是缺字的缘故,"江祥、岭阳"等地名的不可考反而表明石函可能恰恰不伪。

毛家小子天哲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日草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一日修订

附录:"毛宝画像石柜"辨伪作者:郑岩(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曾在山东博物馆工作)原文请百度搜索,此处略。

久保惣纪念美术馆_日本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