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人云亦云是什么意思(人以群分)

人以群分,什意思人人云亦云,群分这是什意思人从属的游戏 | 大脑的欺骗游戏 第十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84篇推文。

全文共2543字,群分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什意思人

1 引言

老规矩,群分先来玩一个游戏。什意思人

告诉我,群分左图里哪一根线段和右图里的什意思人线段长度相同?

别着急,仔细看看再回答我。群分

...

...

...

...

...

...

你的什意思人答案是不是第2根(中间那根)?

你确定吗?

确定?

好吧,就算你是群分对的;

可此时,如果你把这两个图给你身边的什意思人一个人看,他说是群分第1根,你会怀疑自己的什意思人判断吗?

不会?

嗯,相信自己的判断,不错。

那如果此时再给第二个人看,得到的回答依然是第1根,你会怀疑吗?

如果连续给六个人看了,他们的答案都是第1根,此时你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吗?

是不是开始犹豫了?

我猜你大概会找个尺子或什么参照物亲自比量一下,然后告诉我,

没错啊?就是中间那根!

别生气,你没判断错。

可问题是,为什么那六个人的答案会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了呢?

2 从属

我们依然在“大脑的欺骗游戏”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有一些职业和“欺骗大脑”有关。

比如,职业老千、魔术师、催眠。

你没看错,这些技术都围绕着如何利用大脑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误导并使其超负荷,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

在这个系列里,让我们从“谈判思维”的角度,来看看类似职业老千在“说服”对方的手法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简而言之,三个技术:

超负、短路、从属。

前面的九篇推文已经介绍了超负和短路,今天开始聊“从属”。

所谓“从属”,就是“从众”的意思。

人,只要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就永远是一种“社会动物”。

“社会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群体性,也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谈判思维”看来,“人以群分”是一个非常重要心理学概念。

这体现在两个基本且重要的概念上:

一,人以群分 ---> 人永远都会在心理上“从属”于某些“群体”;

二,人云亦云 ---> “群体”标签,反过来会严重影响人的判断。

会有多严重?

它甚至会欺骗你的大脑。

就好比文首的例子里,当一定数量的人给出的判断和你自己的不同,无论你有多自信,都会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

不相信?

让我给你看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

3 少数服从多数

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关系实验室,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七名大学生坐在一起,面对一个投影仪上的画面。

画面上出现的,就是如同文首的两组线条比较图。

请注意,这七个人里,除了6号学生(从左数第6个人),其余六个人都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内线”。

这六个人故意给出的结果都是“第1根线和右图一样长”。

显然,6号学生对其他人给出的答案非常费解,因为他自己的判断力,明显中间的第2根线才是正确答案。

所以,6号学生的动作和表情都十分的纠结和不解。

这样的实验针对不同的6号学生,一共做了123次;

其中,大约有76%的“6号学生”,最终屈服于多数人,认为自己错了。

这些人最终“少数服从了多数”。

(详见:1955, the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ist Solomon Asch… Asch, Solomon E.,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Scientific American193 (1955): 31–35.)

这个实验的结果细思极恐,这是不是意味着,

多数人的意见即使是错的,也会成为“正确”的意见。

这就是“从属”与大脑玩的欺骗游戏。

4 标签

想要让一群人形成“从属”关系非常简单。

再来看一个例子。

1971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教授,用另一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

只要随便给一群人一个随便的标签,“从属”就产生了。

亨利教授的实验对象是英国的中学生,他找来一群互相完全陌生的中学生;

然后让他们看着屏幕回答一个问题,

说出你在屏幕上看到多少个“点”。

屏幕上出现了若干个小点,但这个画面一闪即逝,也就出现了半秒钟;

所有的中学生都在努力回忆刚才的画面,当然他们最后都要努力猜出“点”的数量。

显然,大家猜的结果参差不齐;

没关系,亨利教授根据大家所猜结果做了排序,把数字小的那一半归为一组,叫做A组;把数字大的那一半归为一组,叫做B组。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规律的分组,就形成了一种“从属”。

应该说A组里这些学生并没有任何共性,只是碰巧猜的数字比较小;

B组同样没有共性,只是碰巧猜的数字比较大;

你觉得这个临时的“从属”关系,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接下来,亨利教授让每一个人都对另外两个人(分别来自A组和B组),做出打分,并告诉他们,这个分数将影响到实验结束对方拿到的奖金数量。

结果非常明显,

几乎所有的人,在给同组人打分时都非常大方,而在给不同组人打分时变得异常吝啬。

要知道,这些学生之前根本不认识,而且今后也不太有可能再次相逢;

可是,一个简单且毫无道理的“A”和“B”的标签,就让他们产生了“从属”关系,并影响了相互的判断。

(详见:Asch, Solomon E., ‘Opinions and Social Pressure.’ Scientific American193 (1955): 31–35.)

5 从属的威力

“从属”,意味着:

人以群分,人云亦云。

真理真的在少数人手里吗?

我不知道,但多数人所持的意见却切切实实会影响着其他的人。

你知道表演技术里,有一种笑声叫做,

罐头笑声(Canned Laughter)

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情景喜剧,综艺喜剧里听到的背景里观众的笑声。

如果你细心再去看一次,假如没有“罐头笑声”,本来让你发笑的那个段子或者包袱,似乎就失去魔力了。

这就是导演在利用“从属”的技术,来欺骗你的大脑。

这样的技术还会出现在某些活动中,比如,

尽管你没听清楚发言者到底说了什么精彩的话,但听到掌声响起,你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鼓掌。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娱乐界”的一点娱乐手法,不伤大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例子可能就会让你有些担心了。

199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了一篇有关“社会心理学对政治的影响”的实验论文。

实验内容是,不同的观众在观看“布什和克林顿两人的总统竞选辩论”后,对两名总统候选人的评估结果。

其中一组实验对象共有30个人,其中20个是随机选取的真实观众,另外10个是事先安排的“助手”;

这10个助手会故意在布什发言的时候喝倒彩,而在克林顿发言的时候鼓掌叫好;

你能从下图中看到观众最后对两名总统候选人的打分结果;

最右边的Control组观众本来是处于中立的,在受到“助手”影响后,打分出现了对克林顿的偏向;(可以理解)

中间的Pro-Clinton组观众本来就是克林顿的支持者,那么在受到影响后,对克林顿的打分就更高了;(也很正常)

但最左边的Pro-Bush组观众,也就是原本布什的支持者们,就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他们给克林顿的打分,反而比布什高了。

(详见:Fein, Steven, Goethals, George R., Kassin, Saul M. and Cross, Jessica, ‘Social influence and presidential deba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1993.)

社会心理中的“从属”现象,似乎在告诉我们,

一个人到底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如何,似乎和这个人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形象有关。

6 小结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的强大,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一个简单的标签让你从属,这就是大脑的欺骗游戏。

这里是“谈判思维”!

“大脑的欺骗游戏 第十篇” 待续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