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什么歌曲(我的祖国)

01 电影《上甘岭》

1955年,河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浪宽毛主席希望,什歌抗美援朝战争中,祖国最能体现志愿军英勇不屈精神的河波上甘岭战役能够搬上银幕。

随后,浪宽长春电影制片厂组成了创作班子,什歌由沙蒙、祖国林杉任导演,河波主创人员对上甘岭进行了8个月的浪宽实地考察。

1956年夏,什歌电影《上甘岭》杀青,祖国但某个特定场景的河波插曲还没有着落。为此,浪宽整个剧组停机待命,什歌但每天仍要支付设备费用和人工2000多块,而1956年普通学徒的月工资才14元。

导演为什么要设计这首插曲?插曲在电影中究竟有多重要?

沙蒙

02 上甘岭的王清珍

经过仔细研读资料,沙蒙决定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上甘岭战役的战壕和一个连队。采用“以点概面”的方式,展现志愿军不怕牺牲的精神。

导演以卫生员王清珍为原型,专门设计了一段剧情。这段剧情后来成为了《上甘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

当年,只有17岁的卫生员王清珍,每天要护理20位伤员。定时给伤员打针、换药、洗绷带和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尽管工作繁杂劳累,但她总是笑容满面。

有时候,为了缓解伤员的情绪,王清珍还会唱《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电影中,王兰在战壕里用歌声鼓舞着志愿军战士,但究竟唱什么内容,导演却没找到合适的曲子。

王清珍

03 一条大河波浪宽

沙蒙找到作曲家刘炽。此时的刘炽,已经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包括歌剧《白毛女》、《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几乎每首作品都家喻户晓。

为了尽快创作出插曲,沙蒙和同事们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写出了歌词,取名《我的祖国》,并请刘炽帮忙谱曲。刘炽拿着歌词念来念去,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于是,刘炽推荐了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乔羽。

乔羽虽然刚满29岁,但他已经完成了《龙潭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传播度极高的作品。在多次收到沙蒙的电报后,乔羽从井冈山乘车北上长春。他一边研读剧本,一边思考战士们最想听什么样的歌曲?

沙蒙告诉乔羽,希望这首歌在电影上映后,可以一直传唱下去。尽管乔羽翻来覆去地观看着样片,却毫无头绪。直到有一天,长春下了一场大雨。雨停后,他下楼散步,忽然想起第一次看到长江时的感受,灵感这才瞬间爆发。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词写出来后,导演足足看了半个小时,最后一拍大腿,决定就用它。但是第二天,沙蒙又觉得歌词不太合适。

他问乔羽,歌词里的“一条大河”是不是指长江?为什么不直接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这样会更有气势。

乔羽说,长江的气势虽然强过一条大河,但这样一来,《我的祖国》就变成了赞美长江的歌。

对于没有生活在长江流域,甚至一辈子也没见过长江的人,心理上会产生落差,从而失去对歌曲的亲切感。但“一条大河”不一样,不管你生在何处,家门口总会有条河。只要想起这条河,就会想起家乡。于是,歌词最终定为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乔羽

04 两部经典红中国

沙蒙把歌词交给了作曲家刘炽。刘炽把自己关在屋里,研究了1949年至1956年间,国内最受欢迎的20多首歌曲。

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他甚至在门上贴了一张“刘炽已死”的纸条。经过反复修改,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歌曲《我的祖国》,终于诞生了。

词曲确定后,沙蒙又请郭兰英试唱。嘹亮动人的歌声,令在场的每个人都高声叫好,随后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音。

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非电影插曲的形式,向全国播放了这首歌曲,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影尚未上映,这首歌就成为了经典。

1956年12月1日,电影《上甘岭》上映后,《我的祖国》红遍了全国各地。

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主办的第一届金唱片奖在北京举行,乔羽、刘炽和郭兰英凭借《我的祖国》,分别荣获创作特别奖、作曲奖以及演唱奖。

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经过改编的歌曲《我的祖国》,成为了国庆六十周年联欢晚会的第一个节目。

刘炽

如果朋友们喜欢,还请您帮忙点个赞,谢谢大家的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