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乳钉的作用是什么(国宝品鉴)

乳钉纹红陶鼎,乳钉红陶质炊煮器,国宝裴李岗文化,乳钉高22厘米、国宝口径23厘米,乳钉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M5:4),国宝现藏河南博物院。乳钉

乳钉纹红陶鼎

1977年4月,国宝开封地区文管会和新郑县文管会对位于当时的乳钉新郑县西北约7.5公里的裴李岗西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开挖探沟5条,国宝清理墓葬8座,乳钉出土了一批石器、国宝骨器、乳钉陶器等文物。国宝其中,乳钉在T2M5出土了一件“乳钉纹红陶鼎”。

乳钉纹红陶鼎器身高约18厘米,形如深腹圜底盆,口沿微敞,陶胎较薄,器身内壁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这说明这件陶鼎是先和好的陶泥搓成泥条,再将泥条盘旋叠压制成鼎身形状,加上用小泥团捏制而成的口沿部,最后再手工修整器身器壁,制作较为精细。

这件乳钉纹红陶鼎为夹砂红陶,烧制温度较低,烧成温度为900-960℃。质地疏松,容易破碎。陶土经过挑选淘洗,其中有许多有意加入的粗砂粒,既可以增加陶鼎的透气性,又能增强其耐热性,使其在多次高温加热下不致发生崩裂。

器身下附以三个高6厘米的长方形足,构成稳定的三角支撑,也便于平地起灶时在鼎下添加薪火。从器身的质地和鼎足的形状都是为生火加热服务的,这说明该陶鼎用途类似我们现在做饭的锅,为实用的炊煮器。

乳钉纹红陶鼎局部

器壁口沿以下约3至11厘米处附三排手工捏塑的扁圆锥状乳钉,其中下排现存12枚,中上排各现存乳钉10枚,根据间距推算,每排应原有乳钉14枚左右。由于年代久远,该鼎乳钉的用途目前还不明确,一般推测可能有以下四种作用:增加美感的装饰、便于把持、加固器身和增大受热面积。而此鼎中下排乳钉均呈横向扁圆形,上排却有4枚纵向扁圆乳钉,每隔2至3个横向扁圆乳钉相间排列,有明显的装饰倾向。由此推测,乳钉作为纹饰的可能性最大,表达了先民质朴而庄重的审美情趣。如果确实如此,在我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乳钉纹饰就可以在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找到源头。

乳钉纹红陶鼎乃鼎之滥觞,是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完整陶鼎,作为最早的炊煮器之一,加深了我们对裴李岗文化的认识,为了解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原始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探索新石器早期的陶器制作,乃至对中国饮食文化和鼎文化的起源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比较研究

鼎最早作为炊具出现,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相一致,鼎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在华夏文明形成之前,各族属文化面貌千差万别,因而陶鼎形制也各具特色。随着各族属交流的增多,文化也相互交融,鼎的形制也呈现出差异性与相似性。各区域不同形制的鼎代表各族属不同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通高20厘米。盂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1.3厘米。支座高10.5厘米。盂呈筒形,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外壁近口沿处口两侧有对称乳钉状凸起。夹砂红陶,表面粗糙。盂下支座由三个独立的靴形支架组成,支架下半部中空,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这种由盂和支架组合而成的器具,堪称磁山文化最具特色的陶器之一。磁山文化的红陶盂及支座很可能就是从陶罐垫石头到陶鼎三足支撑演变过程的中间环节。

红陶盂及支座(故宫博物院藏)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出土的红陶折腹盆形鼎,仰韶文化,通高18.5厘米,口径33.5厘米,新郑市博物馆藏。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4800年,这一时期黄河中游的炊具存在两套系统,一是三足鼎系统,一是釜、灶系统。以洛阳东部为界,其以西的渭河流域、豫西晋南一带,从庙底沟类型到西王村类型都是以釜、灶作为传统炊器,而其以东的豫中从大河村类型到秦王寨类型,豫北、冀南一带从后岗一期类型到大司空一期类型则都以鼎作为炊器。

红陶折腹盆形鼎

河南淅川下王岗出土的磨光黑陶鼎,高21、最大径24厘米,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河南博物院藏。距今约4800-4000年的龙山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从渭河流域的客省庄文化、豫西晋南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到豫中的王湾类型,直至豫北、冀南、冀中的后冈二期类型,都普遍用鼎作为炊器,完成了鼎在黄河中游的扩张。

磨光黑陶鼎

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带盖釜形鼎,高28、口径13.5厘米,山东博物馆藏。距今约6800-4800年。大汶口文化陶鼎多用夹砂红陶,后期出现黑陶、灰陶,器形有釜形鼎、浅腹钵形鼎、罐形鼎、盘形鼎、盂形鼎等,是黄河下游陶鼎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红陶带盖釜形鼎

湖北随州金鸡岭出土的屈家岭文化红陶盖鼎,高33、腹径26.4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屈家岭文化是江汉流域继大溪文化发展起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800-4800年,屈家岭文化典型陶鼎的鼎腹一般呈球形,鼎足为凿形足,为长江中游陶鼎中的典型器物。

屈家岭文化红陶盖鼎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的崧泽文化红陶盆形鼎,高36、口径45厘米。此鼎硕大厚重,制作规整,宽口沿外折,器腹下部有一周凸棱,中部箍一周齿状堆纹,上下又有密集的凹弦纹,装饰简洁朴素。鼎足横剖面为直角曲尺形,从正面看,上宽下窄,从侧面看,略向外撇,具备承重的优良性能。鼎足外表上部是二行点线纹,下部以凹线勾勒出脸形,中间是齿形竖脊,两侧都有一个圆形捺窝,形似兽面,可能具有避邪的作用。在出土现场附近同一文化层中,发现了鼎下有灶塘的现象,说明长江下游的陶鼎也有使用灶塘的情况。

崧泽文化红陶盆形鼎

作者简介

关军,男,本科学历,地理教育专业,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尝试地域历史文化、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