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相对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购买即期与远期之间的力平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如果不一致,相对就会出现套利情况,购买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力平在实际应用中,相对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购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力平

中文名:相对购买力平价

外文名: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

提出者:卡塞尔

提出时间:1918年

应用学科:经济学

适用领域范围:国家经济调控

基本内容

它的相对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购买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力平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相对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购买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力平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偏离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参考资料

1.【金融百科】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内蒙古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