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同理心是什么意思(你真的明白什么是同理心吗)

互联网上有一个让我很警惕也很无奈的同理现象,就是意思一个词语的突然流行会无限扩大它本身的语境,最后这个词语本身的明白语义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比如前几年大家津津乐道的什同情商,再比如现在网上对线动不动就指责对方“你根本没有同理心!理心”

打开各种内容平台,同理大家都铺天盖地争先恐后的意思告诉你:

同理心是个好东西,我们都要培养它!明白

我想说,什同同理心真的理心不必强求,学会管理自己的同理情绪并爱自己,做好这一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足够了。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这是明白同理心,但是什同这可能只是同情

同情(sympathy)是人的本能,你会感慨一个人的理心境遇,当你同情ta时,你会认同。

这可以是一种完全真实的感觉:

你可以同情那些你从未谋面的人;

同情那些你从未亲身经历过的困境;

同情那些你认识的人;

同情那些你熟悉的场景。

但是,同情并不一定会把你和那个人或者他或她的感受联系起来。

你可以同情某人的处境,但对他的感受和想法却一无所知。

同情很少会迫使你采取行动,除非你在电视广告中看到被虐待狗的令人心碎的照片和催人泪下的音乐时,你可能会开一张支票。同情不能建立联系。

被称为共情的情感过程是另一种:在认同别人的感受的同时你也感受了这种感受。这并不是一个比喻,就像穿着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一样,但正如神经科学所显示的那样,这更像是字面意思。

同情是对待他人的感情;同理心是涉及到他人的感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的直觉不一定是同理心

很多人都认为同理心常常表现为一种直觉的,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推理。但是研究表明,强大的同理心往往是基于优秀的推理能力与系统思维。

心理学家Jean Decety和Claus Lamm认为,同理心不仅包括情感分享(一个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过程),还包括管理和调节这种体验的执行控制。两者都由特定和相互作用的神经系统支持。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类互动的一部分,而且是无意识的;我们模仿与我们互动的人的面部表情,以及他们的发声、姿势和动作。和一个皱眉的人交谈,你可能也会皱着眉头。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可能帮助了早期人类交流和感觉亲属关系;它是先于同理心的成分。神经科学也证实,看到某人疼痛会激活大脑中记录疼痛的部分。

哈佛大学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比较直觉思维和系统思维下人们同理心的准确性。实验的参与者是一群经验丰富的高级商务人士。

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问参与者:现在需要招聘善于评估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人,他们会用直觉和本能的方式来指导员工还是用系统的思维。其中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了直觉与本能。

但是在后续的三项实验中,无论是二元访谈还是解读照片中的表情和情绪,结果都是用系统思维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的同理心可能是依赖型人格

对同理心最好的理解就是告诉自己,这是一种能力而非性格,同理心是需要后天的培养的,是构建我们整体情商能力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可能进行同理心的练习。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与母亲的互动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母亲善于接受与协调孩子的需求与暗示,也就意味着她能够让孩子在情感上茁壮成长。通过认可与回应孩子的情绪状态,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的他人意识奠定了基础。

没有经历过这种二元互动的孩子自我意识减弱,难以管理和调节情绪,有时还会丧失同理心。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的环境中会感到不舒服,而且很难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焦虑依附型成年人可能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最终可能会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而这,绝不是同理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情商只是同理心的一个前提

在网上,得体的表达对一些个体言论的不满,就会说“这人情商真低”。或许这时你想表达的仅仅只是这个人发表的言论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及过于想当然。那么我们只需要说“你的同理心还有待提高”。

情商:你知道自己的感受、准确地给不同的情绪标上标签的能力,以及用你的情绪来引导你的思维的能力。

同理心:对他人的感受、想法或态度的认同或者替代心理。

拥有高的情商能力能够让你更容易产生同理心。你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得越紧密,你对他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

换句话说,同理心有认知成分。研究表明,认为友谊和社会关系很重要并深植于自己社交网络中的青少年,比那些认为自己是局外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表现出同理心。这里补充一个有意思的,媒体总是对女性之间的“撕逼”以及“塑料姐妹”这些话题津津乐道。但结果表明,女孩比男孩更重视社交网络和朋友。

所以不要混淆了情商和同理心的概念,对于我们大部分来说去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比认同他人的情绪来得更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升同理心光努力是不够的

缺乏同理心不是你的锅,不要因此感到沮丧!!!

这是人类学家提出的相反观点,他们强调心理学将同理心视为个体特征的方式有其局限性。

通过同理心达到共情是双方共同的努力。西蒙·罗里格(Simone Roerig)等人的一项研究强调,人类学家认为同理心取决于他人愿意或能够讲述自己的什么。通过将动态看成是二元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理心的目标者的性格与共情者的性格同样重要。

你同理心强不强和成长环境还有现状息息相关。西蒙·罗里格(Simone Roerig)也表示,文化和社会规范也起到了调节同理心的作用。在一项针对荷兰学童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当老师提醒孩子要做一个好同学时,孩子们会更有同情心,但当在游戏中选择站在哪一边时,同情心就会下降。那些最后被选中、为此烦恼的朋友得到了安慰;有这种感觉的同学就会被贴上爱哭鬼的标签。无论个人的同理心能力如何,社会习俗和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同理心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过自己,我们情商说得过去就OK了

我总是调侃一个朋友同理心太弱了,但是在第一次这样和他说的时候我首先强调:同理心的强弱只是你的众多特质之一,和高矮胖瘦一样,不必过分强求,如果你一味追求同理心的提高可能会丧失一些本该属于你的特质。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高同理心可以促进高质量的沟通,在很多职业里是一种关键能力。比如记者、心理咨询师、医生、主持人。但是这只是作为职业来讲。要知道,心理咨询师为了保证工作过程中持续的同理心在生活里是要与自己的病人做切割的。蔡康永总是和“高情商”绑定在一起,《蔡康永的情商课》、《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一直在书店的畅销书位置,但是这一次,他在《说话之道》的增订版中提醒道“你也可以不说话,做一个冷漠的人”。不是“高情商”让他累了,是在各种场合中高情商支撑下的反复共情让他累了。

所以,朋友,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放过自己。要知道同理心的先决条件是认识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此之前,我们先好好地认识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