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康熙雍正乾隆是什么关系(为何雍正与乾隆不像父子)

01

在英文中,康熙代表中国的雍正单词是“China”,而它也是乾隆“瓷器”的意思。在外国人眼中,什关中国是系为像父瓷器之乡,而那些制作精美、何雍釉彩细腻的正乾瓷器,则是康熙中华五千年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故宫的雍正陶瓷馆里,陈列着400余件被皇家收藏的乾隆顶级瓷器。它们代表着陶瓷烧制水平的什关最高峰,也承载着中国八千多年的系为像父陶瓷文化史。在展厅中央摆放的何雍压轴瓷器,则是正乾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这件国宝曾经登上过《国家宝藏》,康熙而它与“点赞狂魔”乾隆皇帝的前世故事,更是被人津津乐道。

这件“各种釉彩大瓶”在中国的官窑瓷器当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因此被称为“瓷母”。虽然很多人吐槽说,这件瓷器浑身充满了“暴发户审美”,乍一看毫无美感而言,纯粹是制瓷工艺的堆积。但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乾隆皇帝心血来潮的炫技之作,即使到今天,它仍然可以算是陶瓷界的“独孤求败”!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当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时,即使外观缺少“高级感”,也会成为让后人仰望的艺术巅峰。因此,这件集合了中国历朝历代最顶级制瓷工艺的瓷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瓷器百科全书”!

还是先让我们一起仔细看看这件国之重宝吧。

各种釉彩大瓶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瓶为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也就是俗称的“龙形耳”。瓶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这个巨大的瓶子自上而下可分为15个装饰层,其中又包含着17种截然不同的釉彩:

第一层是大瓶口沿处的珐琅彩,纹饰是胭脂紫地缠枝宝相花;第二层是洋彩;第三层是仿宋代哥釉;第四层是大瓶颈部的乾隆风格青花,颈部两侧各有一只金彩螭龙耳;第五层是青花下面的松石绿釉;第六层是仿宋代钧窑的窑变釉;第七层是斗彩;第八层是斗彩下面的粉青釉贴塑;第九层是位于大瓶腹部的主题纹饰,是在霁蓝釉加金彩的釉色上,绘制的十二幅粉彩开光,又可分为六幅写实和六幅锦地。六幅写实画包括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和博古九鼎。而六幅锦地则分别是“卍”、蝙蝠、如意、蟠螭、灵芝和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第十层是腹部以下的仿宋代官釉;第十一层是明代永宣风格的青花;第十二层是粉彩;第十三层是珊瑚红釉加金彩回纹;第十四层是仿宋代汝釉;最后一层是酱釉加金彩卷草纹。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均属高温釉彩,需要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均属低温釉彩,需要后焙烧。要把这些性质截然不同的釉彩烧为一体,所需的工艺是极其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只有全面掌握各种釉彩的性能,才有那么一丁点几率烧制出来。

不知道当年有多少工匠,花了多长时间,试验了多少次,才成功烧制出眼前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釉彩大瓶,“瓷母”的美誉非它莫属!

02

这个“各种釉彩大瓶”最珍贵之处,就是它把失传已久的宋代五大名窑的釉彩仿制出来并集于一身!

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为“汝、官、哥、钧、定”,各有特色,各擅胜场,分别代表着古代中国制陶工艺的最高峰。但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许多高超的制陶工艺都失传了。到了唐英这一代,那些已经失传千年之久的古老工艺才重新绽放出光彩!

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传世珍品不过百件,件件弥足珍贵。汝窑最有名的就是天青色釉,素来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称,这种釉色纯净通透、富有光泽,在不同的光照和角度下,颜色还会有不同的变化:在明媚的阳光下,釉色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云开雾散。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釉色则青中偏蓝,犹如一汪澄澈的湖水。据说这是由于汝窑以玛瑙入釉,使釉面产生了不同角度的斜开片,从而产生了如此绝妙的视觉效果。

官窑是宋徽宗于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兴建的,是专供朝廷的御用瓷器,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由于官瓷胎体较厚,釉施得也很厚,胎、釉在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开裂,所以釉面普遍开大纹片,而且开片颜色普遍比较浅,大都与釉色相类似,几乎没有黑色。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哥窑瓷器所用瓷土含铁量较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还原反应,所以哥窑瓷器没有施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身的铁色,而器口釉比较薄就呈现隐约透出紫色,有“紫口铁足”之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瓷器在五大名窑中素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著称。钧瓷色彩繁多,主要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釉色,釉胎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是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据说当年宋徽宗要求均窑每年只能烧造36件珍品进献,其余瓷器全部砸碎深埋,民间不得私藏。因此产量极少,传世量也极少,故称“传世钧瓷”。所以民间才会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03

相信你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工巧匠,才能烧制出这个“各种釉彩大瓶”呢?这个人就是被誉为“窑神”的唐英!

唐英字俊公,号蜗寄老人,祖籍沈阳。他15岁时就供役于养心殿,后来又进了内务府,曾经参与过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唐英能诗善画,还是个业余剧作家,有京剧《打面缸》、《武松打店》、《游龙戏凤》等13个剧本传世。

唐英少年时,曾侍从康熙皇帝20余年,雍正元年入职内务府当差。由于唐英办事能力出众,因此受到内务府主管、怡亲王胤祥的赏识,胤祥向雍正推举唐英做了督陶官。此后,唐英大部分时间都在景德镇督陶,从雍正8年到乾隆18年,唐英在督陶官任上一做就是整整26年。

当时官窑制度混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斗不过民窑,很多制瓷高手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到官窑工作。唐英一上任就宣布“一应工作饭食、泥土釉料,俱照进价公平采买。”还制定了一份《陶务则例》,对制陶过程中的所有原料和人力,都实行明码标价,收购价略高于民窑。

这些制度一经落实,生产关系很快就理顺了,于是官窑迎头赶上,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聪明点的瓷工马上就明白,到官窑上班有利可图,就这样,一大批顶尖的瓷工渐渐汇集到唐英周围,为他日后继承和发展制陶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英之所以能被称为“窑神”,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英本人就是书画家,他把国画、诗、书法、篆刻等元素运用到瓷器上,开创了“文人瓷”的先河。所谓的“文人瓷”就是“文人瓷画”,是指从清中期兴起的,以浅绛彩、新粉彩瓷为代表的,集诗、书、画、印于一器的瓷器。

而且,正是在唐英主持的官窑——唐窑里,成功研究出宋代的釉彩配方,成功地仿制出惟妙惟肖的哥窑、官窑和汝窑瓷器。而且,因战乱荒废的明朝釉里红和祭红两种釉彩,也是在唐窑里恢复的。至于粉彩、青花、仿生瓷等陶瓷工艺,都在唐窑里达到了工艺巅峰!据《景德镇陶录》记载,仅颜色釉一项,唐窑就研制出57种之多!其中的墨彩、浇黄、抹红等釉色,到现在还非常流行。

雍正还是皇子时主管内务府。他本人很喜欢烧制瓷器,审美眼光也很高,加上雍正素来以“冷面皇子”著称,因此,雍正对瓷器的要求非常严苛,甚至精确到叶子要什么颜色、花要什么角度。而唐英的审美观和雍正颇为契合,所以雍正时期的唐窑作品清新高雅,艺术成就最高。

可以说,雍正与唐英这一君一臣,共同开启了一个日月同辉的陶瓷时代!过去烧瓷器,一半靠技术,一半靠运气。到了雍正时期,基本上能做到想烧什么,就烧什么。

等唐窑传到乾隆手里时,他发现他爹已经把典雅平和、冲淡含蓄的风格玩到极致了,自己再走这条路已经没啥玩头了。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帝来说,这是万万不能忍的:既然审美已经被玩到极致了,那我就玩技术!

于是乾隆指示唐英:要全力炫技,把技术发挥到极限,穷尽所有可能!

为了迎合乾隆的重口味,唐英不得不烧制出一些光怪陆离的瓷器,比如外部镂空,能像走马灯一样旋转的转心瓶,比如看起来如同磁悬浮一样的交泰瓶,再比如用低温颜色釉烧制出的荔枝、螃蟹等仿真食物。这些瓷器的技术水平可谓是登峰造极,但其中最能炫技的,还要属“各种釉彩大瓶”!

其实,“各种釉彩大瓶”只是一个外号,对一件瓷器命名,要说清楚它是什么釉、什么彩、什么画。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的“各种釉彩大瓶”的学名其实叫做:

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阳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光是这个冗长的名字,就如同一部瓷器百科全书。为了烧制这个瓶子,唐英集合能工巧匠,把当时所有的工艺技术一网打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烧出这么一件孤品!

由于瓶子上各种釉彩所需的温度都不一样,因此要把瓶子拆分成许多零件,算好收缩率,在不同的窑里预先烧出来,然后集中到大窑里,粘起来再烧一次,才能最终成型。所以说,这是史上烧制难度最高的瓷器,也从侧面体现出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要是国家积弱,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烧制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