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瞑眩反应是什么意思(第十一节)

本期掌握火逆证的瞑眩辩证论治。熟悉欲愈候的什意思第机理。

【桃花岛陈药师按】《伤寒论》中关于火逆证和欲愈候的瞑眩机理的经方主要有(114)条、(115)条、什意思第(116)条、瞑眩(110)条、什意思第(111)条、瞑眩(113)条、什意思第(58)条、瞑眩(59)条、什意思第(93)条、瞑眩(94)条。什意思第

(114)太阳病,瞑眩以火熏①之,什意思第不得汗,瞑眩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②,名为火邪。【注释】①火熏:为古代烧坑,铺药、酒、水取气,病人卧于其上以薰蒸取汗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②清血:清同圊,厕也,清血,就是大便下血的意思。(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①,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②,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③,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注释】①追虚逐实:阴血本虚,而以火法动阴,是为追虚,热本实而以火法助热,则为逐实。②焦骨伤筋:是形容血为火灼,筋骨失养而形成痿废的病变。③邪无从出:指被误治后,表邪不能从汗而出。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①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②,其人足心必热,谷气③下流故也。

【注释】①熨:属火热疗法之一。是将药物炙热或用食盐、砖瓦烧热后用棉布包裹放置患处,以取暖发汗或温散寒凝而达到治疗目的。②头卓然而痛:即突然感到头痛。③谷气:即水谷之精气。(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①,其身发黄。阳盛②则欲衄,阴虚③小便难。阴阳俱虚竭④,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⑤,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⑥,手足躁扰,捻衣摸床⑦。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释】①两阳相熏灼:风为阳邪,火也属阳,中风而用火疗,是谓两阳相熏灼。②阳盛:这里指邪热炽盛,以邪气言之。③阴虚:这里指阴液不足,以正气言之。④阴阳俱虚竭:这里指气血亏虚,以正气言之。⑤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剂同齐,即仅痛部出汗,齐颈部而止。⑥哕:即呃逆。⑦捻衣摸床:指病人神志昏迷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113)形作伤寒①,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注释】①形作伤寒:是谓病形类似伤寒而非伤寒。(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①,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注释】①冒:头晕目眩,如有物蒙罩之状。(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①,必先振憟②,汗出而解;但阳脉微③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③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释】①脉阴阳俱停:阴阳指尺寸,即寸、关、尺三部。是指三部脉隐伏难现。②振憟:即寒战。③阳脉微:这里指寸脉显现。④阴脉微:这里指尺脉显现。

【学习要点】

第(114)条讲的是表证误用火法致热迫血下行的变证。本来太阳病表证需要发汗解表,但却用了火薰之而不得汗,那么热就没有地方出,必导致火热之邪内攻而出现躁扰不安,心神不定。火热入于经脉,灼伤阴络,血从下泄,就可发生便血。

火逆证概念

第(115)条讲的是表实证误用灸法的变证。脉浮热甚,是因为邪在表,阳热不得宣泄所致,病属表实热证,应用发汗解表以泄其热,而艾灸则热气内入,为了是治里虚寒证,若以此法治则热甚之征,是实证而误用了治里虚寒之法,所以称为“实以虚治”,造成结果就是表热被火邪所迫,闭郁更历害,营血因火迫而妄动,所以有吐血之变。火气上炎,灼伤真阴,阴津不能上承,则出现咽喉干燥。

第(116)条讲的是阴虚内热和表证未解误用灸法的变证及转愈之征兆。微数之脉,是陰虚火旺的脉象,治疗当滋阴降火,切不可施以温热,故慎不可灸也。灸之则阴愈虚而火愈旺,就是我们讲的追虚逐实也。火邪燔于血分,外视不见其盛,而内焚则燎原难遏,所到之处,无不流焰,故骨为之焦,筋为之伤而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若脉浮者亦不可灸也。以浮脉主病在太阳之表,当以药发汗而散邪,倘用火灸,则表邪因火逼而不得外泄,却被火热逼迫而更旺盛,下焦之阳气也因火邪而从之上奔,腰以下顿失阳气之温运,而发为腰以下重而痹之火逆证也。

凡以上火逆证之可自解者,必津回液生,正气来复,驱邪外出才能痊愈。必当先烦者,阴起而与火邪相争也,烦乃有汗而解者,津液自足也,脉浮為正气驱邪达表之象。

第(110)条讲的是说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及自愈的转机。得太阳病二日,邪气还应该在表分,证不应当见躁。现在却见躁者,是因为病邪已入少阴分野,故曰反躁。躁者,少阴真阳之虚也,阳虚阴盛,故发躁也。少阴真阳既虚,则卫阳不足以卫外,所以太阳之气病也。太阳病而兼少阴阳虚,治之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扶阳解表,而医者反而用火法熨其背,这是误治了。火法熨背,则火热内逼,扰乱心神而为躁烦谵语。阴邪阳邪两盛,体内阴阳不支,仲师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十余日后,其人振慄自下利者,阴阳自和之兆也。正气来复,与邪抗争,故而振慄,正气驱邪外出,故自下利,故曰此为欲解也。

第(111)条讲的是太阳中风误以火劫发汗的变证服及其预后。第(113)条讲的是温病伤阴禁用火疗。第(58)条讲的是凡病阴阳自和者,可自愈。一切疾病,在用发汗,吐,下等祛邪之法治疗疾病后,邪气已去,正气有所损伤,出现亡血,亡津液等伤阴的情况,可以不必用药,采用饮食调养,通过人体自身调节,达到“阴阳自和”,就一定可以自愈。如果正气损伤严重,则需要予以药物治疗,促进人体早日“阴阳自和”,达到阴平阳秘而康复。第(59)条讲的是误治津伤而小便不利者,禁利小便,必等津复自愈。治病就是调阴阳,使阴阳和合,也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不仅不会生病,有病也会自愈。进一步强调了人体的自我康复功能。大病初愈,不要急着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只要节饮食慎起居,不要过度劳累,心情愉悦,身体自己就会慢慢好起来。大汗本就会伤津液,今复又发汗,更伤津液,津伤而化源匮乏,故小便不利。此时不可以见小便不利就用渗利之法,如果再利小便,会更伤津液,加重病情。本条强调了勿用利小便的方法去治疗津伤导致的小便不利。

若病人伤津不是特别严重,而且体质佳,可以通过调养,机体的自身调节,等津液恢复,化源充沛,水津四布,则小便自利。若病人伤津严重且体质较差,自我调节能力欠佳,可以适当借助药物生津增液,促使阴阳自和。

第(93)条讲的是辨太阳病汗下失序致冒的证候。这又是一个内外夹杂病,太阳病本当发汗,可见里实证明显用了攻下法,攻下后里证轻了,表证又突现出来了,又给发汗解表,正常人也经不起泻了又发汗,何况是病人,经一泻一汗表里俱虚,病人因此体虚而外邪郁表,冒家汗出自愈,这个冒家应该是汗下之后津液亏损,水不制火阴火从生,内有阴火外有余邪郁滞于表,表郁里热之人称为冒家,经下汗之后津液虽亏但阳热尚可,表邪也轻,汗出邪去自解而愈,表和是指表正常了。第(94)条讲的是凭脉测知战汗而解的征兆。本条承接(93)条,仍然讲太阳病治法不当,病不解。如果这是患者的脉相都比较好,那么患者可以自愈,但也有可能出现瞑眩反应,出现战汗作解。所谓战汗,就是患者先出现寒战,发抖,然后发热,然后出汗而解。战汗作解临床并不常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三阳病,患者体质又比较弱,正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病邪发起攻击,将病邪驱出。这个过程往往有寒战高热而后汗出而解。一般可以一次战汗而解,但也可能一战而不解,那就可能再次战汗。只要正气能够积累足够的正气,早晚是可以战解的!这里讲的“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就是战汗作解。当然,有人把这里的“脉阴阳俱停”理解为“脉阴阳俱微”,因为这种情况下,脉不可能很有力量,脉微即正气不足之象。正气不足所以需要积累正气以便祛邪。“但阳脉微”,即只有寸脉微,说明体表津液不足,需要津液的补充和输布到体表,阴阳自和,遂汗出而解。“但阴脉微”,即尺脉微,说明里虚,下焦津液不足,而上焦胃气尚足,甚至胃热,津液不足以下行,所以容易出现津伤便秘,需要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因为是胃热津伤,所以清胃热,用调胃承气汤。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