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江郎才尽是什么意思(江郎才尽)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江郎尽涵盖上下五千年的才尽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最近常见诸报端的什意思江高频用词有一“江郎才尽”,多是江郎尽指那些原本“很有才”的人落寞后的境况。对此,才尽恐怕周星驰等人心里也会暗骂:“你们懂啥江郎才尽?我若有江淹的什意思江一半智慧就好了!”

“江郎才尽”的江郎尽背后,至少曾有过人生辉煌

今人说的才尽“江郎才尽”多是一种贬义批评之意,在无数人众生碌碌无为的什意思江现实中,批评者们可曾想过:“才尽的江郎尽前提,得是才尽曾经有才”呀,你自己有才吗?你自己辉煌过没有?

江郎,什意思江指的江郎尽是南朝文学家江淹(444-505年)。典故里说他是才尽文学家,其实他的什意思江大半生里都是“政治家”(历宋、齐、梁三朝),既已从政,何苦还拿文学上的“退步”来讽刺他呢?从政等于改行,改行后再以之前的成绩去要求一个人显然属“妄加之语”,对此,我想周星驰也会心想:“我都已改行当导演了,还拿从前的事情要求我,岂非过份?”

江淹确实曾有过一段人生辉煌,那是基于他文学上的造诣而言,并不是说他这辈子“从此就落寞”了。传说江淹六岁就能赋诗,二十岁就开始从政,二十四岁时就已为“王国常侍”,尽管幼时家贫,但他的人生之路一直都是很顺利的,最后官至醴陵侯,属“王侯将相”级人物了,我们能说他“才尽落寞”吗?

当然,江淹的从政坦途也是因为他的文才,“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三十出头的他能得此机遇,皆因其年少时文采横溢、名盛一时。

“江郎才尽”的另一面,未必就意味着才思减退

三十岁后的江淹,在仕途与文学之路上必然面临抉择。由于自幼家贫,况且古人求学无非也是为了仕途,难得有人看重,他自然得掂量取舍了,毕竟政务与笔耕不可兼得。赋诗作文需要智慧,从政为官也需要智慧,而且可能要依赖更为敏捷的才思,只是才思的用意方向有所不同罢。

任尚书驾部郎期间恰逢荆州刺史作乱,齐高帝曾向江淹问策,江淹凭其敏捷的才思谈古论今,以项羽刘邦、曹操袁绍为例举证齐高帝的长处,因此,齐高帝此后的战时文告都交由江淹了。此为江淹的文才”用意方向“转变之一。

494年时候,江淹的官职一路上升到御史中丞,为弹劾及厘清官政的职位。这时候起,江淹的文章就以弹劾文伐为主,有点类似后世的梁启超了。梁启超一笔可顶一军,江淹一文亦可平定大批贪腐州治,梁启超是公认的才思敏捷,江淹岂能不算?

此功之后,当时的丞相萧鸾对江淹说:“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评价可谓旷古烁今!

文因势定,时势往往左右着世人的文风

江淹所处的南朝是我国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与魏晋时期不同的是,南朝诗歌开始朝向“浪漫主义”发展,开辟了豪迈奔放的唐诗先河。谢灵运、陶渊明的田园诗歌、鲍照的乐府诗歌、还有江淹的摹拟体诗歌,在思想内容上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从政后的江淹,由于职业习惯长期写的都是实用性的为政文告及讨伐檄文,文风上忽然一失往日的虚拟抽象意境,故而世人开始对其充斥微词,认为他“文思退步”了。

在南朝时候,缺乏浪漫意境和虚拟想象力的诗歌都不是好诗,这也是当时的文风所致,其实并不能说“不合这样的文风”,作品就不行了。

事实上,江淹被认为“才思退减”也是直到晚年才开始出现的事情,经过数十年的从政文告生涯,他养成了“务实”的文风也属必然。象“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恨赋》)这样的凄美意境,在他从政后就越来越少出现了。

所谓“才思枯竭”,其实是江淹的一种政治智慧

江淹虽说是因才从政,但长期混迹官场,他也具备了自保性的政治智慧。尤其在他晚年投奔梁武帝萧衍后,江淹察觉到萧衍年少时和自己一样已是博学多才、文学造诣不低,作为本能的政治嗅觉,他自然不敢在梁武帝面前“显山露水”。

当时还有一饱学名士沈约,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曾与梁武帝一起相约写下所知的栗子典故,结果沈约列出的典故比武帝少了三件。后来沈约对人说:“皇帝的面子要给的,如不护短,他就会羞耻而死”,梁武帝知道此事后很生气,沈约最终“恐惧而死”。

沈约于513年去世,而江淹是501年才投奔的萧衍。沈约的事例,证明江淹在政治上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危险性,故而在武帝面前推说“才尽”求得了自保。梁武帝因此得意洋洋地在史书里写上:“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总算没有人能盖过其风头啦!

“江郎才尽”是南朝文人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反讽

古时候,制约文人生存状态的法则约有三种:无意为之而不写、有意写而不写透、知道不便写而不写。文人需要生存,哪怕文风奔放也是不能无所顾忌的,事实上这对文人的人格已是一种扭曲。沈约之死,更惊醒了南朝文人们对生存状态的不满,所以“江郎才尽”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反讽:江淹这样的才子也“被迫”才尽了,我们这些从文的,还能依赖文笔吃到啥好果子?

“江郎才尽”本质上是一种“江郎之辱”,江郎之辱也等于”文人之辱“。在古代的专制制度下,文人们无力反抗,能做的只有”开涮和反讽“,所以江淹就”被代表“了,谁让他的官做得最大、并且得以在官场中全身而退?

江淹后期的作品多为“自序体”,行文严谨内容务实,确实已没了往日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啥浪漫?

“江郎才尽”的传说也是一则政治寓言

因江淹和沈约的先例,后人就衍生出这样的传说:某日,江淹于亭中午睡,梦见一个叫郭璞(游仙诗祖师)的人对他说:“我有支笔在你这放好久,是不是该还我了?”江淹怀中一摸,果然有支笔,而且是支五彩笔,于是将其交还给了郭璞。醒来后,江淹忽觉文思全无,原来他的文思已被梦中的郭璞“收了回去”。

郭璞除文学家身份外,也是正一道的道士,被誉为“诗家仙圣”,五彩笔其实是象征诗歌里的“浪漫主义色彩”,仙圣收回了江淹的笔,所以他就“才尽”了。“仙圣”所代表的“诗家权威”其实也暗指专制权威,因为皇帝也可以通过各种思想专制剥夺文人们的“五彩笔”。

从这个角度上说,“江郎才尽”的传说其实是一则政治寓言,既是寓言,所以就会多个不同版本,不过意思都差不多,无非都是寓指一种“思想桎梏、文学专制”。也有人说,那个梦其实就是江淹自己散播出去的,从而给自己的罢笔找了个理由,梁武帝也就无从追究他了。

今日的“江郎”们是否也正被世人曲解?

当代文艺界同样存在过许多“才子”:音乐上的电影上的文学上的......随着社会变迁,似乎无一人没被骂过“江郎才尽”。很现实的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在更新换代,没有哪一种文艺思想能一直站在潮流前端的,因而“转型”就是必然之路,而各类这样“转型”同时也就成了他们“江郎才尽”的例证。

“转型”有成就有败,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说他们“江郎才尽”是否也是一种武断的论调呢?

成功了就被吹捧上天、一时挫折就被誉“江郎才尽”,这样的事情在今日太常见了,有些人甚至“被才尽、被崩溃”了许多年,一朝成功后,依然还是大众热捧的对象。

古人或许“盲目曲解”,那是因为有专制制约;今天的思想可是自由开放的、谁“有才”谁“才尽”那是各人的自由评价,不过一旦存在盲目曲解,那也是属于自己的得不偿失了,毕竟你很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位曾经心仪的“偶像”,正如当年江淹的“才尽罢笔”一样。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