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屈原投江的那条江叫什么(以故事视角讲)

说起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我想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想到《离骚》。投江条江但却由于这个作品距今太过遥远,叫什讲很多人虽有兴趣,故事但是视角并不太读得懂。其实这部作品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深奥,屈原其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投江条江故事。今天就用通俗一点的叫什讲语言来讲一讲《离骚》的故事,再来说说屈原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离开楚国。故事

作者是视角一个受了委屈即将出走的孩子,把心路历程写作了一首诗。屈原

和很多故事一样,投江条江故事从主人公出生讲起。叫什讲

主人公可不是故事一般人,和楚王一样,视角同是五帝之一颛顼氏的后裔,出生在楚国的贵族家庭。因为出生日期比较巧合,是寅月寅日,所以被赐名为"正则",表字"灵均"。灵均也很优秀,志向远大,才华横溢,为人正直,他希望楚王能在他的辅佐下让楚国达到太平盛世。于是他一边不停地给楚王提建议,一边为楚国培养后备人才。但是万万想不到,当一切逐渐走向正轨的时候,不单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开始疏远他,就连那些他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纷纷被政敌策反,集体变节。

屈原

免不了的,灵均开始诉苦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楚王好的不学,偏偏要和小人混在一起呢?为什么这些人才宁可贪生怕死而不愿意青史留名呢?正所谓"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灵均很悲伤。这种境地里自然是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了,于是他进行了第一次反思,反思他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境地呢?

这就有了著名的一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是灵均的心理过程,他深刻反思了,就是因为自己的正直、才华被人嫉妒,所以才会被排挤。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好心人出来劝诫了他一番。这个人叫做女嬃,是他的姐姐。

他姐姐告诫他,这个世道适合结党,你这么正直是不会有立足之地的。你没看到大禹的父亲"鲧"也是因为正直而被杀害的吗?你那么博学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呢?

灵均听到以后很受震动,于是他来到了安葬舜帝的苍梧山,向已经死去的先贤表露疑惑,希望得到回答。他列举了一系列贤王事迹和暴君乱政做了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既然没有做错,那错的就是楚王和朝堂。

错了当然就要改正!

于是,他带着必胜的决心要去面见楚王,希望能把这个道理告诉他,让他看清现实,远离小人。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披星戴月气势如虹地赶到了楚王宫,让王宫的看门人开门的时候,这个小吏看到失宠的他竟然都不愿理睬,更不会为他去通报楚王了。

宫门

于是灵均想了第二种办法,"求三女"的情节就是寓意着去请求能"通君侧"之人。他找到了三个可以见到楚王的人,想要在他们的帮助下和楚王见面。但是很遗憾,这三个人最终都不想帮助他。

也是在这个时候,连楚王的面都见不到的灵均绝望了。

绝望的灵均找到了一个叫做灵氛的巫师来为他占卜,想要通过天意来判读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灵氛和他讲:"快离开楚国吧!'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天下那么大,何必单单留恋楚国呢?现在的楚王认为野草是才香的,兰花是臭的。连草木本性都不能分辨的人,您还指望他能辨识珠玉与沙砾吗?走吧走吧!"

灵均听了巫师给他的意见,心里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位地位更高的巫师——巫咸,于是灵均又去请教他的意见。

巫咸告诉他,他之所以落到这个境地,就是因为他没有和那些小人合作。要想改善这种处境,就要适当地和他们搞好关系才行。只要你能和那些受宠的人一样,面对楚王投其所好,还怕不会被重用吗?

灵均听了这些话很生气,他认为兰草之所以是香草,就是因为她不从流俗。如果放弃了正直的品行,就是放弃了治政的理想。既然楚国上下已经如此不堪了,那就听从灵纷的劝告吧,于是他择吉日、将远行。

三闾大夫

灵均去了哪里呢?一路向西。

既然楚国不能让他发挥自己的才华,那就找一个贤明君主统治的国家吧。于是早上从天之津口出发,晚上到了极西之地。越昆仑、过流沙、渡赤水、架津梁,经历重重险阻,终于接到了"西皇"的诏书,邀请灵均去他的国家。于是在绕过不周山,将渡西海,就能听到对面先贤音乐的飘扬,这一定是一个君明臣贤的国度。

然而,天亮了。灵均回望来路,看到了在东方朝阳之下,被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祖国!于是,驾车的仆人放声悲哭,连驾车的马都不愿再前行了。灵均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祖国!

灵均长叹:"已矣哉!"算了吧,就是国人都不理解我,那也是我的祖国啊。他乡虽好,毕竟只是过客罢了。于是他又回到了即将离开的祖国。

灵均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后世把主人公看作屈原的映射,其实是有道理的。但那个时代,如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吴起、伍子胥、商鞅等等名人,也都是出走他国而功成名就的,为什么屈原就不离开楚国呢?

春秋战国

《离骚》开篇明义:宗国不可去。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高阳即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屈原说自己是颛顼氏的后裔,与楚国之王是同宗。在屈原的年代,"朕"就是"我"的意思,还不是皇帝的专属。而这个伯庸应该是一个忠臣,要么是屈原的父亲,要么是屈原的祖父。

可以看到,屈原的家庭背景是很辉煌的,不仅祖先伟大,还世代忠良。最最主要的是,楚国是他们家族的国家,即宗国。苏秦、张仪、商鞅、吴起等人都只是国家的子民而已,在当时只是生活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里,而出身决定了屈原却是楚国的主人。所以,那些居住的人可以走,主人又怎么可以走呢?开篇点出身世背景,就是说明了屈原决不会离开楚国。

屈原创作《离骚》的时候就想过要投河自杀吗?

这是一段历史悬案,但却存在一个有意思的逻辑悖论。或许屈原想过殉国,但是不是偏偏要投河而死,这却不能知晓。但是古今都有一些学者认为,《离骚》里已经预示了他要投河的。他们找出了《离骚》里的原句来论证: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不止如此,屈原在《悲回风》里面也说:

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除此之外,其在《思美人》、《抽思》里面也提到了"彭咸"。那这个被屈原反复提到的彭咸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彭咸是殷商的贤大夫,因为君主不听他的谏言,所以投河而死。那屈原投汨罗江,就是效法彭咸的。

汨罗江

然而,这个说法却有问题。"彭咸"这个人名并没有在先秦其他书里面发现,据说是古代的一个贤臣,但具体如何死的却并没有流传下来。后世认为"彭咸"投河而死的人是因为屈原多次提到要向彭咸学习,屈原是投河而死,那么彭咸自然也是投河而死。然后,又用这一结论来论证,因为彭咸是投河自杀的,那么屈原在创作《离骚》的时候就已经想过要投汨罗江殉国了。我们发现,这就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无限循环的过程。

其实,屈原为什么投汨罗江而死并不重要,试想一下,要是屈原自刎而死,是不是我们又要问:"为什么屈原要自刎而不是选择其他死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