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活着之上

《活着之上》是活着之上阎真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4年12月。活着之上

该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关注的活着之上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问题,讲述了历史学博士聂致远如何在纠结中坚守知识分子的活着之上独立人格,而与之相对照的活着之上是他的大学同学蒙天舒,在学问平平的活着之上情况下通过钻营与投机不断获得世俗利益。

该书曾获第9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活着之上

作品名称:活着之上

作者:阎真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2014年

字数:260000

内容简介

《活着之上》讲述了主人公、活着之上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从读大学到去高校任教,活着之上直至评上教授20年间的活着之上经历。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活着之上过程中,聂致远作出各种艰难抉择,活着之上坚守人格坚守底线。活着之上

志存高远的活着之上聂致远有着独立的知识分子人格,立志以曹雪芹、活着之上王阳明等历史伟大人物为学问楷模,开拓学术视域,在历史研究中有所建树,可现实的种种却让他陷入困惑。其大学同学蒙天舒,学问平平,擅长投机钻营与运作,因为选对了导师,考研差10分照样可以被录取;“借鉴”聂致远的论文内容,也能通过运作获得全国的“优博”;在学术研讨会上极尽巴结逢迎名人学者,罗织关系网,30岁就当上了校长助理。而聂致远则因事事较真,坚持学术真理,远离铜臭之气,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陷入困惑与挣扎、妥协与愤怒,生活过得并不滋润。[2]

创作背景

阎真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1980年从株洲拖拉机厂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去加拿大留学、工作。1992年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2000年到中南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家庭的熏陶以及个人的经历,令阎真对于大学校园的生活十分熟悉,对于高校内的学术腐败,他也有自己的认识。阎真说,高校腐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明确的腐败,比如说抄袭他人的论文。在评职称、评奖过程中,存在贿赂现象等等;另外一种腐败,就是在学术活动中广泛存在的人情关系,或者说叫潜规则。对于高校腐败的揭露,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例如《活着之上》的开头便是主人公聂致远如何考博士这个环节。作者坦言,这本书对于生活的表达几乎是零距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是生活中发生过的,其素材大体来源于几个方面:亲身经历的,旁观到的,听同行说的。主人公聂致远的一半素材来自作者的某位同事。

人物介绍

聂致远

聂致远是一个农家子弟,全无凭借,靠聪慧和勤奋读到博士,毕业后到麓城师大学教书。小说中的聂致远是具有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代表,骨子里有一份清高,怀有学术理想,做人做事有底线、有原则;不屑于圈子文化,不屑于学术潜规则。但很快,他的理想与信念就遭遇到现实的泥潭。

首先他遭遇的是现实生活的压力。结婚、买房、生孩子等等,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都需要钱来缓解,但青年教师的工资却又很是寒酸,生活上的压力想躲也躲不开,“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你往哪里躲?”当然,经济上的压力并不是聂致远困境的重点,小说中的他也并非穷困潦倒。只是,当他面临物质的窘迫,就更需要精神的富足来满足自己。而作为一位高校教师,一名学者,聂致远精神的富足当然要由其学术上的成就与学术体制的肯定来获得。然而,这种精神的富足对小说中的聂致远而言,也是雾中月水中花,这就让他不得不面临更大的精神困局。

小说中所描述的现实是,聂致远所面对的学术体系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所追求的单纯简单的学术道路已不复存在。在学术阶梯中,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发表论文和评职称。他原以为,一篇论文好还是不好,圈子里的人都看得出,一杆秤在人们心里,一分一毫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他也一直保有这样的学术信念:“认真做学问,写出了好文章,别人想挡住我前进的道路,让我边缘化,那怎么可能?”但是这种信念在现实面前很快开始崩塌,他写出的有足够含金量的论文乏人问津,要出版面费才能发表。而要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则还要经营各种资源。至于评职称,则更加赤裸裸,学术成果和教学成绩被放到明显次要的位置,首要的还是圈子和资源。也因此,聂致远第一次评副教授,尽管材料过硬,但还是被刷了下来。

学术的边缘化,带给聂致远的是更大的精神困境,他的学术信念出现危机。“我总是想着好论文肯定会发表在好刊物上,看来不是那么回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这里,关系是那么重要,太重要,比论文的质量更重要。总之,眼神已经不是那个眼神,标准也不是那个标准,一切都失范了。”学术与资源的位置开始转换,资源第一、学术第二。面对这样的困局,主人公聂致远只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认定,不断的委屈自己,来满足在学术阶梯上晋升的条件,而这又不得不导致他更大的精神困局。

蒙天舒

这是作者阎真塑造的高校知识分子的另类典型。与聂致远形成鲜明对比,蒙天舒尽管在学术上并无天赋,也没有做出很多的学术成果,但他善于编织各种人际关系,善于经营各种圈子,对各种学术潜规则谙熟于胸,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导师是童副校长,可以为他提供各种资源。聂致远在学术阶梯上举步维艰,而蒙天舒则如鱼得水,发表文章、申报项目、评各种奖项、评定职称以致行政职务等,都一帆风顺。两人现实遭际的不同,折射出的是学术体系和高校生态的巨大变化。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这部作品致力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叙事,真切表现了中国高校教师当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小说通过描述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二十年生活历程,探讨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生活中的价值犹豫和徘徊。通过凡人琐事表现了当代生活中的精神命题。在直面生活真相的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并以历史上的文化英雄为价值引导,试图在平庸的生活中注入理想的光芒。

书中通过很多细节提到,当下,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守住道德底线,常常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阎真的写作非常诚实和扎实:“小说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原型。”他认为“活着就可以,活着就是一切”这样的观念是必须批判的,因为人不能盲目服从本能的驱使,从而丧失价值判断,膨胀的欲望是造成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正如阎真在该书腰封上那一句心灵独白:“钱与权,这是时代的巨型话语,它们不动声色,但都坚定地展示着自身那巨轮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市场话语的力量,是当下所有的凡夫俗子面对生活本身所展示出来的物质的力量。但是,这种物质的力量是不是能够摧毁个体的精神坚守?聂志远,也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我”,用一直以来的痛苦坚守和心灵煎熬,为自己赢得了“活着”的尊严,给如他一样的“位卑者”垒起了一道心灵的防腐墙,也让许多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泥沼中看到了良知的微光和前行的力量。因为聂志远知道:出生而入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不是人生的归宿;人生的真正归宿,是出死而入生,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古老的人类始祖之灵魂所发出的深情呼唤。

小说中,聂志远报考博士生,与蒙天舒一起竞争,“别的我比不起他,考试我也考不过吗?”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戏弄,聂志远被刷下来,而蒙天舒考取了。“我的外语比他多了十一分,可专业竟比他少了十五分。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自己的命运似乎已被别人精心设计。”很少读书的蒙天舒通过送礼物送钱(甚至还向原本就缺钱的“我”借钱去送)等手段,居然弄了一个优秀博士论文。蒙天舒坚信“搞到了就是搞到了”,这是他的生存哲学。他认为“当下是做活学问的时代。死学问做着做着就把自己做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现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像昆德拉笔下的生命,重得无法承受。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直面人生的勇气,更在于它在直面中思考,并尖锐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精神图像,引起人们对自身庸碌生活的质疑,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在阎真看来,在金钱支配下所造成畸形的灵魂、道德的沦丧以及风气的败坏等等,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的。而这些丑陋和阴暗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欲望过于强大,但欲望不是推动活着的唯一动力,与欲望相对的良知也有着强大的活力。尽管许多时候,良知被迫让位于欲望,但并不表明良知已经泯灭。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是每个读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与莎士比亚那句“生存还是死亡”有着一样的锐度和力度。

阎真的这部小说还直面社会一些层面存在的潜规则与学术生态的阴暗面,以锋利的笔触触及高校腐败的内幕和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在大学里“活得最好”的常常不是聂志远这样有理想有良知的人,而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投机钻营分子。这些人极为聪明,人格严重分裂,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把“功夫在诗外”的戏演得淋漓尽致。阎真的书写并不仅局限在揭短或暴露上,更多的是聚焦到以聂志远为代表的一群人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真实况味。这些人虽然也屈服现实,但内心深处始终保有一丝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始终不忘良心和梦想。在阎真看来,只要良心和梦想存在,心中那一缕精神的火苗就不会灭绝,就总会设法找到一种力量不甘沉沦,战胜困境,超越自我。[3]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是《活着之上》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小说一开始把曹雪芹这个古人抬出来是为了和现代人对比。小说中主人公聂志远和他的同学蒙天舒成为小说中一种重要的对比。小说还将政学通吃的吴教授与纯粹的学者冯教授作为一种对比。小说一方面对吴教授作了漫画式的描写,贬斥了这种学官人生;然而,另一方面,却又通过聂志远对冯教授的评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严肃的学术追求的可能性:“我想着自己的导师冯教授都从来不敢承诺推荐论文,他老呆在家搞学问,那个学问怎么搞得起来。时代变了,你不与时俱进,就会边缘化,而边缘化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

第二,“小说只有从世俗中来,才能到灵魂里去”,《活着之上》这部小说背景及场景都取材于当下普通高校教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代表了当下这一语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作者运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描绘了高校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高校现存的弊病,知识分子的两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对知识分子理想生存作了设想,这是阎真为知识分子写心的作品。

第三,该小说采用一种生活化的笔墨,纪实化的写法,直指学术圈和高校的某些腐败现象。这就保证了这本书浓烈的纪实感、现场感。

作品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施战军:阎真在该作品中没有对社会问题进行直接抨击,从他对社会的理解、体恤和宽容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成长。

文学评论家白烨:该作品以很小的切入点挖了一口深井,通过文风和学风的问题反映了世风的问题。

作者简介

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1995,海外版名《白雪红尘》)、《沧浪之水》(2001)、《因为女人》(2007),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3),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有《阎真文集》五卷。

参考资料

1.以时代之笔书写中国故事·中国作家网

2.活着之上·豆瓣读书

3.《活着之上》:从人生的悲苦中寻找超越(图)·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