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百科步子百科

厥阴病是什么意思(肾内科主任李建民教授)

肾内科主任李建民教授:精妙释疑千古疑案厥阴篇

小师妹 华医世界

图: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李建民教授

李建民教授,厥阴建民教授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意思医学博士,肾内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肾病、任李糖尿病、厥阴建民教授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意思今天,肾内小师妹将李建民老师多年对厥阴病篇的科主理解和运用经验总结梳理如下,分享给广大中医师,任李以期为大家带来诊疗思路与启发。厥阴建民教授

01

厥阴病提纲和实质讨论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篇提纲、意思主方、肾内病机、科主病位、任李病性等方面有诸多争议。民国时期著名的伤寒论大家陆渊雷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有提纲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李教授结合各家之言和临床实践,进行了精妙分析:

1●厥阴病提纲解惑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医宗金鉴》认为“此条总言厥阴病大纲也。"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同意本条作为厥阴病提纲。长春阎洪臣氏认为:六经提纲,是对六经病特点的高度概括。然而各经病多是较为复杂的,有病之便,病之本,也有病之标,有主证,也有或然证,因此提纲只能针对主要证候的特点来概括,不可能把本经所有病症都概括到提纲。他举例说明“阳明虚寒证乃阳明病内容之一,但阳明病提纲只概括了“胃家实"而并未涉及胃家虚寒。所以,他认为“厥阴病提纲也不能面面俱到”厥阴为阴尽阳生,寒热错杂反映了厥阴的这一主要特点,故以326条作为提纲是有道理的。

2●理解“实则少阳,虚则少阴”之说

《素问·六微旨大论》:“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伤塞论》厥阴病篇中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学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柯韵伯注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肝内,则厥阴热证,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入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

3●厥阴病实质讨论

厥阴病的实质,热证代表的有成无已、陆九芝、尤在泾、柯韵伯等。寒证代表,有钱天来等。寒热错杂代表的有吴谦、舒驰远等人。近代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根据“六经提纲说"等等学说,认为厥阴病的本质是寒热错证。

厥阴病病机本虚偏重偶联,滋生标实偏生关联。厥阴病为疾病最后阶段:“阴平阳秘偏差,阴阳供虚”。厥阴病本虚:真阳虚衰、阳不生阴、阴不敛阳,阴阳俱虚。厥阴病标实:或虚寒内生、或虚热内生,错杂与“本虚”偶联。病位:足厥阴经、腑证,或在经,或在腑,或经腑同见。病性:足厥阴经腑阴、阳、气、血各有偏衰不同,足厥阴经腑寒、热、虚、实各有偏生不同。

02 方剂解析及临床运用

1●乌梅丸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条文结合提纲证,可以作为厥阴病轻证的提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上热(虚热为浮阳之候)下寒(肝肾阳虚、虚寒内生)胃脘痛、或伴有日久下利之证。对于浮阳之候明确,出现胃脘痛伴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疮)、或伴有下利日久之候选乌梅丸。以胃脘痛为主,可以选用叶天士椒梅汤。临床意义:乌梅丸作为肝肾阳虚、肝肾阴虚俱在,伴有浮阳上越、相火内生之疾为病机。乌梅、当归酸甘化阴、滋养肝肾,黄连、黄柏清浮阳、相火之“虚热”。

2●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面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综合思考:厥阴病篇出现“大汗,热不去,若大下利而厥冷者”,这是厥阴病肝肾阳虚之具、阳气外越、虚阳外脱的现象。借用少阴病篇之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而霍乱篇之《伤寒论》第390条呕吐下利日久、厥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条文提示:肾阳为一身元阳之根本,肝阳虚衰,可以通过大补肾阳之方剂,而起到温补肝阳的治疗目标。简约提示临证治疗肝肾阳虚、肝阳虚衰的中医学经典思维套路。

3●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喻嘉言谓:“寸脉沉面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于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也”。麻黄升麻汤主之。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关键病机:肺热脾寒、气机不畅。(肺部感染伴有腹泻可能是最简约的病例)方解:麻黄、石膏、甘草以疏表,发越郁阳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升麻性味辛寒,功能升阳,清热解毒知母、黄芩以清上之肺热白术、干姜、茯苓以理中汤温脾阳,兼温肠之下寒天冬、玉竹性味甘平,以滋阴清热当归以养血,且以防发越之弊也。

4●吴茱萸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干呕叶涎沫头痛者,吴荣萸汤主之。"

《金镜内台方议》论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调和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临证吴茱萸配干姜,剂量15-30克,不对等,治疗顽固性腹泻,大便稀薄、次数多。

吴茱萸汤治疗三阴虚寒证要素分析

临床如何辨识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治疗三阴虚寒证:均伴有舌体胖大而厚、齿痕、苔白腻水滑为主。食谷欲呕:朝食暮吐为主,胃脘痛或病满不适、伴有饮食不适。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吐不消化食物、下利稀薄伴不消化食物残渣,或晨起腹污,一天数次不等,手足逆冷,心烦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头痛、口吐涎沫(口水多)、干呕或朝食暮吐。以上三证虽然分述三阴虚寒,实乃本质为肝脾肾脏腑虚寒内盛,肝脾肾三阴经脏偏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临证所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李建民教授认为仲景《伤寒论》厥阴病以足厥阴病之病变“厥、呕、哕、利”四大证,为临证寒、热、虚、实变化与脏腑阴、阳、气、血本虚偶联变化,“寒热错杂”之偏移偏重中学医学辨识为主线,贯穿足厥阴经辨证论治整个过程。尊重仲景原著思想,学会中医经典思维,落实临床实战应用融合医理是我们基本责任。看完李教授的经验,您有哪些收获呢?欢迎在文末留言。